正文

自序:不該咽下這口氣?。?)

民國底氣 作者:王學斌


酒菜本不可分,好菜一桌,又豈能無佳釀一壺?民國名士中好飲者數不勝數?!隘傋咏淌凇秉S侃對于杯中之物的貪嗜,絕非一般人所能想象也。黃侃每餐都要豪飲,至少入肚半斤。且黃對酒從不挑剔,汾酒、茅臺、五糧液、杏花村,他來者不拒;糟醴、生啤、白蘭地、伏爾加,他也一一笑納。喝到酩酊大醉、東倒西歪、吐出膽汁、枕眠路邊,實在是稀松平常之事。而這位“酒缸”黃侃居然還勸別人喝酒要節(jié)制。據其日記記載,有一次林公鐸“自溫州至,下火車時以過醉墜于地,傷胸,狀至狼跋”,黃認為“似此縱酒,宜諷諫者也”。酒鬼勸醉鬼,莫貪兩三杯,讀至此處,筆者險些因其暈倒,真乃怪事哉!

《菜根譚》中曾有一句勸酒詞,曰:“花看半開,酒飲微醺”,意即飲酒要喝到剛剛好,切勿貪杯。想必飽讀詩書的酒中八仙、黃侃們肯定讀過此句,也深知此句之真意,只是每每人坐酒桌前,鼻聞佳釀香,什么失態(tài)、傷肝之類的顧忌,早已被拋至九霄云外了。所以,那些男人們醒酒后對女人們所發(fā)表的“戒酒宣言”,大可不必當真,多是擺擺架子、說說而已。畢竟酒這玩意兒,誘惑實在太大,一旦沾上它,又能有幾人安然脫身呢?

此外,民國知識人,有的喜好收藏,有的喜好旅游,有的喜好文墨,有的喜好戲劇,氣象博大,實不能逐一道盡。頗令人惋惜的是,“民國是豐富的,是古典文化大規(guī)模轉換的國家景觀,回首前瞻,與傳統(tǒng)、與世界,兩不隔絕。只可惜民國的整體風范,民國的集體人格,才告確立,才有模樣,就中止了,改道了,無可挽回”。繼之而起的氣象又該如何形容概括?至少在我心中,依舊是個懸而未決的命題。

當然,民國并非盛世,弊竇叢生,知識人的底氣難免有不足之時,本書就此問題也多有交待。

俱往矣,然風流人物,未必在今朝。那等氣度,那般氣勢,那種氣象,我們當代讀書人到底有沒有?閻真在《滄浪之水》中曾如此刻畫主人公池大為的內心糾結:

在世紀末的人生之旅中,我們不知不覺就進入了這樣的境地,這簡直就是歷史的安排,而個人不過是被生存的本能推著走罷了。這是宿命,宿命,無需討論,無可選擇,也無法改變。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失去了精神的根基,成為了懸浮一族。我們在隨波逐流之中變成了新型的知識分子,沒有“三不朽”的使命意識,沒有天下千秋的承擔情懷,沒有流芳千古的虛妄幻想。時代給了我們足夠的智慧看清事情的真相,我們因而也不再向自己虛構神圣預設終極,不再去追求那種不可能的可能性。我們是勝利的失敗者,又是失敗的勝利者,是儒雅的俗人,又是庸俗的雅人。我們以前輩的方式說話,但本質上卻沒有力量超出生存者的境界。對世界我們什么都不是,對自己就是一切,我們被這種殘酷的真實擊敗了,從內部被擊敗了。我們沒有力量面對那些嚴峻的話題,關于身份,關于靈魂,于是怯懦而虛偽地設想那些問題并不存在,生存才是唯一的真實。我們曾經擁有終極,而終級在今天已經變成了我們自己。生命的意義之源突然中斷,夢想成為夢想,我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為了永遠的精神流浪者。天下千秋已經渺遠,自己這一輩子卻如此真實。當一己之瞬間成為天下之永恒,我們就與樂觀主義作了最后的訣別,畢竟,人只能在自身之外而不可能以自己為目標建構崇高,建構形而上的意義世界。悲劇在時間的巨掌中已經注定,我們還沒來得及細想就進入了鋪就的軌道。對我們而言,這個事實只能接受,而無須討論也無法抗拒。

“虛而不謙、清而不高”,恐怕才是這一代的本色吧?

沒有底氣,何談治學;沒有底氣,怎言社稷?讀書人,挺起胸,站出來,給力點,千萬別咽下這口氣!

作于2011年6月19日午后

黨校蝸居中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