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烽火狼煙照天山(2)

輝煌的豐碑 作者:鵬鳴


公元639年,西突厥分裂勢力乙毗咄陸可汗聯(lián)合高昌王鞠文泰掠奪商旅,阻斷了西域通路。唐太宗發(fā)兵討伐高昌獲勝,乙毗咄陸可汗向西逃竄。唐朝在高昌設(shè)安西都護府,留重兵鎮(zhèn)守。自此,唐王朝控制了西域東部地區(qū)。

為了打擊乙毗咄陸可汗的殘余勢力,唐太宗冊封乙毗射匱為西突厥可汗。乙毗射匱可汗在討伐咄陸可汗的過程中,勢力逐漸壯大,不愿再臣服于唐,甚至拔刀相向。公元647到648年,唐太宗再次發(fā)兵西域,擊潰了乙毗射匱可汗的主力,平定了焉耆、龜茲等戰(zhàn)略要地。唐朝建立了碎葉、龜茲、于闐、疏勒4個軍事重鎮(zhèn),史稱“安西四鎮(zhèn)”,同時設(shè)立隸屬安西都護府的瑤池都督府,任命西突厥末主阿史那賀魯為瑤池都督,統(tǒng)攝原從屬于西突厥的十姓部落。至此,唐王朝基本上完成了對西域的統(tǒng)一。

貞觀二十三年(649),唐太宗李世民駕崩。阿史那賀魯借助唐朝賦予他的權(quán)力,東征西伐,樹立起威名。阿史那賀魯野心膨脹,率部西遁,占據(jù)了咄陸可汗之地,建牙帳于雙河(新疆博樂、溫泉縣一代)及千泉,自立為沙缽羅可汗,西域諸國多有歸附。阿史那賀魯派遣其子咥運圍攻庭州,攻陷金嶺城和蒲類縣,殺掠漢民數(shù)千人之多。與之相呼應(yīng),龜茲羯獵顛也起兵反叛。兩股反叛勢力形成合流,嚴(yán)重影響到西域的安寧穩(wěn)定。

唐永徽二年(651)秋至唐顯慶二年(657)冬,唐朝三次派軍隊進西域討伐阿史那賀魯。前兩次征討平叛雖獲勝,打擊了叛軍的囂張氣焰,但并未傷及阿史那賀魯?shù)慕罟恰5谌挝髡饕砸晾绾訛槊?,稱為“伊麗道行軍”,任命右屯衛(wèi)將軍蘇定方為主將,并向全國發(fā)出招募猛士的詔書,兵出北道。為配合主力軍行動,朝廷還派遣西突厥降將前可汗阿史那彌射和前咄陸葉護阿史那步真為流沙道安撫大使,兵出南道,旨在招降。

唐軍由天山北麓進軍,從果子溝進入伊犁河谷,在今巴彥岱周圍與阿史那賀魯?shù)能婈犝归_激戰(zhàn),蘇定方等人身先士卒、奮勇向前,力斬大首領(lǐng)都搭達干等200余人,叛軍大敗。阿史那賀魯嚇破了膽,縱馬逃竄,強渡伊麗河時,兵馬溺死者甚眾。

初戰(zhàn)告捷,第二戰(zhàn)事關(guān)全局,是決勝之戰(zhàn)。

戰(zhàn)場在精河縣城東一條叫黑山頭的丘陵山脈地帶,阿史那賀魯糾集了十姓部落10萬兵馬氣勢洶洶來攻,蘇定方率唐軍及回紇精銳之師一萬余人占據(jù)黑山頭有利地形迎戰(zhàn)。阿史那賀魯見唐軍人少,率軍將山頭團團圍住。蘇定方毫無懼色,指揮若定,他命令步兵據(jù)守南面高地,手持長矛向外成鐵桶陣,親率漢軍騎兵列陣于北坡。

阿史那賀魯下令騎兵沖擊唐軍的步兵陣地,被唐軍殺退;阿史那賀魯極為震怒,命令發(fā)起第二次、第三次沖鋒,結(jié)果損兵折將,又?jǐn)⊥讼聛?。打仗打得是士氣,一而鼓,再而衰,三而竭?/p>

唐軍同仇敵愾,士氣高漲。

蘇定方見時機成熟,率領(lǐng)騎兵從北坡像猛虎下山一般直撲叛軍陣地,殺得叛軍血流成河,丟盔卸甲。阿史那賀魯嚇得魂飛魄散,在親信保護下逃之夭夭。蘇定方人不卸甲、馬不離鞍,率軍頂著風(fēng)雪日夜兼程、奮勇追擊,直搗黃龍府——阿史那賀魯設(shè)在金牙山的牙帳,俘敵數(shù)萬。阿史那賀魯渡過伊犁河,向西逃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