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們的結論

歐陽修的退卻 作者:李興武 陸志成


?

千百年來,在歐陽修致仕終老之地的潁州(今安徽阜陽)遺族,為其第四子歐陽辯的后代的說法,代代相傳,并征之于清道光《阜陽縣志》記述,遂成定論矣。

然,今有歐陽修第32代裔孫、定居臺灣的國民黨原陸軍中將歐陽禮先生,據(jù)清同治歐陽景賢有“會老堂之側,所居看守人員”系歐公之“遠族”,非“裔孫”之疑,著文于世,流布海內外。

我們認為潁州歐陽修之遺族,是后裔還是正宗,抑或是旁支、遠族的問題,事關大體,不僅對現(xiàn)居潁州三千歐氏子弟存在著能否“認祖歸宗”的問題,也是歐陽修世系傳承研究中,具有“正本清源”意義的原則問題,不可不察。

今作此文,以實辨誤,目的在正視聽,明是非,并借以表達我們對歐陽文忠公千年誕辰的追懷之情。

問題的提出

1993年5月28日,歐陽禮先生從臺北給陸志成寄來一篇他發(fā)表過的文章,題目是《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在我們閱讀的時候,發(fā)現(xiàn)其中有這么一段話:“文忠公故居‘會老堂’,據(jù)清同治歐陽景賢撰《潁州西湖故跡》載:‘會老堂之側,所居看守人員,系歐公之遠族,在此奉祀者,非公之裔孫也?!保垡姎W陽禮《歐陽文忠公遺跡與祠祀》之第11頁,刊于美國《世界日報·歷史月刊》第60期(1993年1月)]

關于潁州歐陽修后裔“系歐公之遠族”、“非公之裔孫”的說法,竟出自歐公裔孫歐陽景賢之筆下,且僅以一條孤證而公諸海內外,的確出乎人們的意料,且值得研討。作為潁州多年研究歐陽修其人其事的史學愛好者,就目前所掌握的方志史料、家乘譜牒和相關信息綜合審視,我們對“遠族”一說不能茍同。

這里我們面對的問題是:

一、千百年來代代相傳的、潁州歐氏是歐公四子歐陽辯后人說法之來龍去脈是怎樣的?

二、潁州歐氏是否歐公后裔?如果是,當屬哪一支?

三、歐陽景賢所持的“遠族”之說是否可以成立?

四、歐陽文忠公后裔支脈流向大致是怎樣的?

我們就此分別來研討。

歐陽辯之說的來龍去脈

(1)先看現(xiàn)代阜陽人是怎么說的。20世紀80年代初,原阜陽地委宣傳部長、知名學者施培毅先生曾親往阜陽城西的西湖亭和小歐莊,訪歐氏家族的幾位老人,探究其后人去向。據(jù)老人們說,歐陽修的四個兒子分別居住三地:長子歐陽發(fā)和次子歐陽奕,在原籍江西廬陵(今吉安);三子歐陽棐,在河南新鄭守墓;四子歐陽辯,在潁州西湖守祠?,F(xiàn)在西湖亭小歐莊一百一十多戶人家,都是歐陽辯的后代,現(xiàn)有五輩人,字排永、世、其、伯、昌。他們之中已經(jīng)無人說得清自己是歐陽修的第幾代孫。原來有部家譜,由小歐莊歐陽其山保管,“文化大革命”中被“造反派”搶去,不知去向(《阜陽文物考古文集·歐陽修后代和西湖遺跡》)。

(2)潁州歐氏家族的世系是怎么傳承的。由于天災人禍,歐陽辯的后人到清代康熙年間僅存一人,且出家當了和尚。幸虧有一位姓馬的知州到處訪求,把他找回來還俗成家,撥出香火地,給他一個“奉祠生”的頭銜(以后每輩推舉一人傳承這個頭銜),讓他看守重修的“四賢祠”?,F(xiàn)在的一百多戶人家,都是這位還俗的和尚傳下來的。

(3)縣志上是怎樣記載的。清代道光年間重修的《阜陽縣志》記載:“馬之驊,字飛穆,遼陽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任知州,重土愛民,捐俸浚西湖,以資灌溉,修復古跡,訪歐陽修后人,申請學使者給以衣頂,俾奉祠祀?!?/p>

清代王斂福纂輯的《潁州府志·名宦·歐陽修》記載:“熙寧四年(1071)公以太子少師致仕,居潁州。明年,卒于潁,謚曰文忠。后裔有家潁者?!?/p>

以上所引,前兩者為口碑流傳和調查實錄,后兩者為州府縣志記載。據(jù)此可得出兩條結論:一是潁州歐氏遺族為歐陽修“后人”或“后裔”;二是潁州歐氏遺族為歐陽修四子歐陽辯之后。

不過,由于現(xiàn)在潁州歐氏后人拿不出“譜系”,所以難免存疑。歐陽禮先生借歐陽景賢之口提出疑問,把人們未料到的潁州歐氏遺族的嫡系身份問題提上議程?!斑h族”之說打破了相因千年的寧靜,實在也是一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課題。而這個課題又不容回避。為此,我們只有重新回到浩如煙海的故紙堆里,在家乘史料、方志文獻中索隱鉤沉,看看史實將是怎樣一個面目和答案吧。

潁州“歐氏后裔”在史料中的記述

(1)歐陽修及全家定居潁州的情況。歐陽修不僅自己愛潁如命,以潁為家,致仕以后定居于潁并終老在潁州(見李興武著《歐陽修與潁州》),而且他的子孫中亦有不少人曾留潁守業(yè),世代繁衍生息。

對此,當代研究歐陽修著名專家劉德清教授在他的《歐陽修傳》一書《最后的歲月》一章中寫到:“熙寧四年(1071)七月四日,歐陽修全家抵達潁州?!墒菙[在歐陽修眼前的,都是大堆雜碎煩人的家事。舊房改擴工程,還沒有完全峻事,一個龐大的家族,人多費用大,家什尚沒有著落,田產(chǎn)需要添置,生活需要安排?!庇纱丝芍?,歐陽修退居潁州,是攜家?guī)Э?,作為長久之計來建家立業(yè)的。雖然由于多病體弱,次年閏七月二十三日歐陽修66歲時病逝于此,但他的夫人及其幾個兒女,此時早已在這里安居下來了。

歐陽修病逝后,子孫居潁者,多有記載:

清代趙宏恩《江南通志》記載:“(歐陽)辯,字季默,修之少子。子瞻(蘇軾)《在潁詩》云:‘風流猶有三歐存?!w指伯和、叔弼、季默也,兄弟俱家于潁?!?/p>

據(jù)考,歐陽修有子女十一人,其中男八人:長發(fā)(字伯和)、次奕(字仲純),光祿寺丞;次棐(字叔弼),大理評事;次辯(字季默),光祿丞寺,余早卒。女三人,皆早卒。孫男四人,曰孫、曰憲、曰恕、曰愬,皆以公恩試秘書省校書郎。孫女六人,皆幼(韓琦《歐陽公墓志銘》見《安陽集》卷五○)。歐陽修于皇祐元年(1049)知潁州時,長子歐陽發(fā)10歲,次子歐陽奕5歲,三子歐陽棐4歲,四子歐陽辯當年生于潁州。而且全家“俱遷于潁”。他在其后撰寫的《思潁詩后序》中說:“皇祐元年春,予自廣陵得請來潁,愛其民淳訟簡而物產(chǎn)美,土厚水甘而風氣和,于時慨然已有終焉之意也?!北磉_了他對潁州的無限眷戀和打算終老潁州的想法。

(2)歐陽修子孫后人在潁州的生活狀況。蘇軾是歐陽修的門生,又是他事業(yè)為政和文學思想的繼承人,不僅與歐陽修成為忘年之交,而且與歐氏兄弟聯(lián)姻,在政治上和詩文唱和中結為摯友。元祐六年(1091)閏八月至元祐七年(1092)二月,即在歐陽修已去世20年后,蘇軾知潁州短短的6個月中,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62首詩之中,有15首與歐陽兄弟及家人有關。

因為在歐陽修死后17年,薛氏夫人卒,享年73歲。歐陽修四個兒子均為薛氏所生。除次子歐陽奕、長子歐陽發(fā)先于夫人去世外,三子歐陽棐、四子歐陽辯此時均回潁守喪。守喪期間,蘇軾常常與歐陽兄弟聚會,并互致詩文。如《景貺、履常屢有詩,督叔弼、季默唱和,已許諾矣,復以此句挑之》一詩:

君家文章冠西京,旋筑詩壇按酒兵。

袖手莫輕真將種,致師須得老門生。

明朝鄭伯降誰受,昨夜條侯壁已驚。

從此醉翁天下樂,還應一舉百觴傾。

此事在宋代《王直方詩話》中也有記述:“東坡云:在潁時,陳無己(履常)、趙景貺(德麟)輩適守官于彼,而歐陽叔弼與季默亦居閑,日相唱和。而二歐陽頗不作詩,東坡以此句挑之云:……蓋為文忠公者有詩贈梅圣俞、蘇子美‘我亦愿助勇,鼓旗噪其旁??煸仗煜聵?,一嚼宜百觴’也?!?/p>

又有,元祐六年(1091)九月,歐陽修之孫,歐陽發(fā)之子歐陽憲授滑州韋城縣主簿,掌文書簿籍之事。蘇軾作《送歐陽主簿赴官韋城四首》,意猶未盡,又作《美哉一首送韋城主簿歐陽君》。此次送別,先到潁州城隅,又至潁河與泉河交匯處的新渡,寄托了蘇軾對晚輩“江湖咫尺吾將老,汝潁東流子卻西”的離別情懷。此事,也恰恰說明歐陽修的子孫中,的確有不少人就一直生活居住在潁州歐宅。正如清代林江球《宜黃續(xù)譜序》云:“文忠公后官潁州,樂潁之西湖,因卜居焉,子孫多家于潁?!?/p>

另外,歐陽修諸子中,唯辯生于潁,而棐卒于潁。

歐陽棐居潁史實凸現(xiàn)

歐陽棐及其后裔居潁歸籍的情況?!端问贰W陽修傳》所附《歐陽棐傳》記載:中子棐,字叔弼,廣覽強記,能文辭。年十三時,見修著《鳴蟬賦》,侍側不去。修撫之曰:“兒異日能為吾此賦否?”因書以遺之。用蔭,為秘書省正字,登進士乙科,調陳州判官,以親老不仕。修卒,代草遺表,神宗讀而愛之,意修自作也。服除,始為審官主簿,累遷職方員外郎,知襄州。曾抵制中樞主權者曾布之婦兄“規(guī)占公私田園、強市民貨”的行為。后坐黨籍廢,十余年卒。

此事北宋畢仲游《歐陽叔弼傳》(見《西臺集》卷六)的記述是:“叔弼自去蔡后,系元祐黨籍,復鐫職降官,守以宮廟,居潁州里第,間游吳中,俄出籍?!腿?1113)卒于潁州,年六十七。一子曰愿,宣議郎,三孫,其二官,一無官。”

歐陽棐,是歐陽修四子中最為優(yōu)秀,最受欣賞,最具乃父遺風,存世年齡最大,而且是最后一個病逝在潁州。他因元祐黨籍案被牽連,貶職降級而謫居潁州長達十余年之久,卒年離歐陽修去世已經(jīng)過去了41年,近乎半個世紀。可以確定,此時潁州歐陽家族已是名門大族了。

歐陽棐之后的傳承,眼下因其族譜丟失,家世脈絡已不能盡詳。然而幸有《江西吉安府志·藝文志》記載清代解文炯撰《歐陽文忠公世系籍里考》曰:“(公)最后宦成致仕,攜子發(fā)、奕、棐、辯居潁上,遂終老焉。維時豐邑且無文忠子孫矣?!拭骷尉搁g,聶貞襄巡按江南,乃訪文忠公后裔于潁,得棐十六世云,奉公遺像勅命,馳傳歸豐。豐人義捐置產(chǎn),督學襲云祀生,奉詔入春秋祀典,自明迄今不改?!?/p>

又有明正德狀元鄒守孟《永豐六一書院記》載:“公之嫡派遠居于潁,遂無復奉蒸嘗者。嘉靖初季,雙江聶子豹以柱史按潁,求公裔孫歐陽云給文回籍,為之授田置室,督學少湖助其義,取橋店租給云,以供春秋之祀?!?/p>

按:聶貞襄,名豹,字文蔚,吉安永豐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在《明史·聶豹傳》云:“嘉靖四年召拜御史,巡按福建,出為蘇州知府。”正是在南下途中,作為歐陽修祖籍江西吉安永豐老鄉(xiāng)的聶豹,路過潁州,拜訪文忠公后裔也就是歐陽棐十六世孫歐陽云,求其回籍歸根,完成了吉安永豐歐陽修后裔的香火延續(xù)大業(yè)。后人將這件功德無量之舉如實記錄下來,對厘清歐公后裔居潁之證,彌足珍貴。

以上三載方志史料,相互印證,準確地說明至明代嘉靖年間,潁州歐陽棐后裔已傳至“十六代”之遠。也可見當時在潁州的歐氏裔脈肯定不止一支。

“歐陽棐之說”顯成定論

在基本明晰了潁州歐氏遺族非歐公之“遠族”,而確系歐公之“裔孫”后,潁州遺族到底為歐氏“裔孫”中哪一支的問題又凸現(xiàn)在我們的視線之中。

傳統(tǒng)的說法和潁州歐氏后裔的口碑相傳,都說自己是歐陽修少子歐陽辯的后代。盡管缺乏家乘譜牒的有力支持,但因辯生于潁州,這里是他的根,其后人極有可能循根而居,故而不可否定此說。

而上述三條史料所記載的發(fā)生在明朝嘉靖年間的同一件與歐陽棐有關的史實,無疑在潁州歐陽修后裔的“歐陽辯之說”以外,又增添了足以確證的“歐陽棐之說”。

歐公四個兒子支脈流向

為了從全面的角度來澄清上述這些問題,有必要追根朔源,進一步廓清歐陽修四個兒子及其后代的支脈流向。

據(jù)《永豐沙溪偃祖支下世系表》:

歐陽修四子:發(fā)、奕、棐、辯。

歐陽發(fā)二子:憲、賓。憲四子:延世、克世、輿世、當世。賓,徙新喻萬全。

歐陽奕三子:愻、恕、愬。愻二子:平世、永世。恕六子:俸世、昌世、康世、佐世、展世、宜世。愬四子:經(jīng)世、長世、亮世、鄉(xiāng)世。

歐陽棐一子:愿。三孫,其二官,一無官(見畢仲游《歐陽叔弼傳》)。

歐陽辯一子:懋。懋一子:逢世。

從上表可知:歐陽修四個兒子,七個孫子,二十個重孫。歐陽修四代以下,已經(jīng)逐步繁衍為一個龐大家族了。

根據(jù)《沙溪偃祖分衍圖》又可知歐陽修四個兒子及其后裔之流向:

長發(fā):江南吉水、積符、東田、新喻、萬全諸脈;河南新鄭、密縣、沈丘,襄縣、南臺諸脈。

次奕:江西吉水、尚華、泰和、圭水、口嶺、極州、宜黃、崇仁、宜春、萬載諸脈;湖南平江、湘陽、瀏陽諸脈。

三棐:安徽潁上、阜陽、蕭縣諸脈。

四辯:樂安、東源諸脈。

按此《分衍圖》所指,歐陽棐后代不僅分布在阜陽、潁上(即潁州),而且在蕭縣還有一支。而歐陽辯的后代則流向樂安、東源一帶,就是現(xiàn)在的河南新蔡與山東東平、泰安等地。

我們的結論

一、潁州歐陽修后裔中,絕大多數(shù)是其三子歐陽棐的后代。因為歐陽棐在其兄弟四人中,是居住潁州時間最長而且是唯一在潁州辭世的人,在他生前身后,兒孫大都定居在潁州,這已經(jīng)為一個無需爭辯的事實。而且到了明代嘉靖年間,歐陽棐第十六世孫歐陽云仍在潁州被發(fā)現(xiàn),后歸籍吉安,史證鑿鑿,不可置疑,依此可見潁州后裔比吉安后裔早了“十六代”。應該說,這是此次討論中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

二、至明嘉靖聶豹“求歐陽云歸籍”的史實來看,當時居潁的不止歐陽棐一支。

三、由是,潁州歐陽修后裔中,也應有其四子歐陽辯的后代。

四、至于歐陽禮先生所引清朝同治年間歐陽景賢所撰《潁州西湖故跡》中“會老堂之側,所居看守人員,系歐公之遠族,在此奉祀者,非公之裔孫也”一說,屬輾轉傳抄之作,既無譜牒依據(jù),也無旁證支持,且與上述種種史實相悖,也為歐氏家乘譜牒所否定,孤證難立,也就不足為論了。

但是,我們仍要感謝臺灣歐陽禮先生,是他給出歐陽景賢的“遠族”之說,才促使我們認真對待,追根溯源,澄清了潁州歐氏遺族的身份問題(在此過程中,為慎重起見,我們又專程趕赴會老堂歐莊,采訪了還在補敘族譜的歐陽其平先生,征求了他對此問題的看法和意見,他也表示支持澄清歷史謎團,還潁州歐氏裔族的本來面目)。

以上辨正,囿于水平及資料所限,肯定有不足、不妥之處,祈愿得到歐陽禮先生和史學界師友們的鑒察、補充和指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