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推薦序 音樂巨人馬勒1

憶馬勒 作者:馬勒


今年是“馬勒年”──作曲家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逝世的一百周年,世界各地都有大量的紀(jì)念活動,各交響樂團演奏他的九首半(《第十交響曲》沒有完成)交響曲和《大地之歌》,新發(fā)行的唱碟當(dāng)然不計其數(shù),我個人就先后購了不下數(shù)十張。香港數(shù)年前早已成立了一個非正式的馬勒協(xié)會,由一群二三十歲的“馬勒仔”發(fā)起,每逢樂團演奏馬勒,必來捧場,完后大家品頭論足,并攝影留念,不亦樂乎。

“為何馬勒?”(Why Mahler?)──這是一本剛出版的英文書名(紙面本坊間可以買到),我姑且借用來作為這篇序言的題目。該書作者萊布雷希特(Norman Lebrecht)的答案是:馬勒的音樂不但是廿世紀(jì)現(xiàn)代人的心靈寫照,而且可以改變我們的世界;這九首半交響樂充滿了“沖突和矛盾”,還有對生命的眷戀、對死亡的恐懼、對大自然的熱愛……都是大主題。我們甚至可以說,不管你懂不懂古典音樂,每一個人都可以從馬勒的音樂中感受到一個赤裸裸的靈魂的煎熬和顫動,不僅是音樂本身的旋律節(jié)奏和結(jié)構(gòu)而已。

從馬勒的音樂很自然會聯(lián)想到馬勒的一生,因此有關(guān)馬勒的傳記也層出不窮。不少樂迷問我:應(yīng)該看甚么書?我一時想不出有什么中文本可看,現(xiàn)在有了答案了,就是這本剛出籠的《憶馬勒》,著者是他的夫人阿爾瑪·馬勒(Alma Mahler,1879-1964),譯者是高中甫(由德文版直接譯出),內(nèi)中還收羅了馬勒致阿爾瑪?shù)拇罅繒?,彌足珍貴。

然而,作為一個馬勒迷,我對此書的敘述和論點不無偏見,我的態(tài)度,就像目睹一對好友夫妻離婚一樣,表面上當(dāng)然置身事外,保持中立,但內(nèi)心不無偏袒一方。上面提到的《為何馬勒》的作者萊布雷希特,論點更為極端,處處站在阿爾瑪?shù)膶α⒚妫q此婆的說法不可信,未免過激。但對我而言,阿爾瑪文中也充滿了愛意和人情味,把一個活生生的作曲家的各面──他的藝術(shù)、性格、行為舉止,甚至夫妻關(guān)系中的性無能問題(后被弗洛伊德一席長談治愈)──暴露無遺。令我讀時最為感動的一段是長女的死亡,夫婦二人痛不欲生,誰看了不會動容?

這類第一手資料,非當(dāng)事人不能完全領(lǐng)會。然而阿爾瑪并非等閑人物,她自己也是作曲家,而且作過近百首藝術(shù)歌曲,但她的作曲才華卻被埋沒于這段婚姻之中,因為馬勒在娶她的時候就約法三章:不準(zhǔn)作曲,只能為他抄譜,“從現(xiàn)在起你只有一個職業(yè):使我幸福!”好一個大男人的口氣!試想這位維也納第一美女和才女如何受得了?所以在馬勒得了不治之癥即將去世的那一年,她終于和一位較她年歲更輕的建筑師格羅庇烏斯(Walter Gropius)發(fā)生了婚外情,她一面照顧病中的馬勒,一面和情夫魚雁往返,到處偷情,最后情夫苦苦追求到他們住處,馬勒竟然也請這位情敵登堂入室,讓阿爾瑪決定自己到底鐘意哪一個?最后阿爾瑪還是離不開丈夫。

這像是一場“肥皂劇”的情節(jié),誰知道是真是假?即使全書真實,但馬勒在那一刻的感受如何、想的是什么,我們都無由得知,因為以上都是出自阿爾瑪之筆!馬勒死無對證,只有《第十交響曲》原譜中的幾句向阿爾瑪示愛的話──地老天荒,此情不渝,但一般聽眾聽得出來嗎?

這就引出我的主觀偏見:藝術(shù)雖出自人生或是人生的寫照,但它畢竟不是人生,二者之間不能劃等號。阿爾瑪在這本回憶錄中也處處對馬勒的作品發(fā)表議論和詮釋,我卻不敢照單全收。例如她說馬勒的《第六交響曲》是在描寫他們一家人暑期的生活,內(nèi)中還有兩個女兒的嬉戲,最后樂章中的三聲木錘巨響就像是一棵大樹被斬斷了,影射的是馬勒自己的死亡,似乎未卜先知,在曲譜中早已預(yù)言了,后世的樂評家大都蕭規(guī)曹從,依樣葫蘆,但我就是不相信。即便是作曲家自己也作此解釋,聽者照樣不必受這種“寫實主義”詮釋法的限制。我們何不也可以這么說:這三聲巨響──后來改為兩聲──代表的是一種命運之力,加強全曲的悲劇性?而這種悲劇與個人無關(guān),是超越人生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曲中所謂兒童嬉戲只不過是馬勒所獨創(chuàng)的一種“詼諧曲”(scherzo)的作曲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