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融入別人的圈子,讓別人接受自己,就必須下決心對自己進行改造,以便讓自己更接近別人,只有別人認為你跟他們差異不大,他們才會接受你。我有一個女性朋友就是如此。她剛剛進入公司時怎么也融入不了集體,平時連個說話聊天的人都沒有,就連中午在公司吃飯都是一個人獨來獨往。本來她還覺得問題不大,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好,但一件小事卻改變了她的想法。有一次她在一張數據報表上出了一點小問題,是要罰款的,以往這種小事主管只會批評一兩句就了事,但這次主管卻上綱上線說要罰款并通報批評。她覺得不甘,找主管說情,主管卻冷冷地打發(fā)了她。從這件事上,她開始知道,如果不能融入他人的圈子被當做“自己人”,自己永遠只能被當做一個局外人,得到局外人的待遇。于是,她開始換下自己一成不變的牛仔褲,換上跟公司女同事一樣的套裝西服,開始主動找同事聊天說話。她的改變是卓有成效的,也因為如此,她在職場中贏得了入圍的勝利。
還要注意的是,要擴大自己的圈子,積極地接受別人的邀請是必需的。在聚會中,會有機會認識很多的新朋友,朋友的朋友經過一兩次見面、接觸,也會很快變成你的朋友。這樣你的圈子也就慢慢擴大了。因此,在別人邀請你參加某個活動的時候,即使你很不想參加,也應該愉快地應邀。朋友的多寡,社交的成敗,有時候就在于你的一念之間。長此以往,你就可以在和大家一起交流中尋找價值觀較為接近的人成為好朋友,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社交小圈子。
人脈“滾雪球”的哲學
一次聚會,一次面談,就能給自己帶來幾何倍增的人情優(yōu)勢。與人相處——尤其是與有圈子的人相處,能使你的人脈圈發(fā)生“聚變+核變”的效應。
見過雪的孩子大多玩過滾雪球的游戲。一個小小的冰塊、石頭或者就是一把雪,在雪地上滾幾下就會迅速膨脹成一個大雪球,只要你有足夠的力氣和興趣,這個雪球就會滾成足夠驚人的體積。這就是所謂的滾雪球效應。
人情投資就深具“滾雪球”的表征:一旦獲得了起始的優(yōu)勢——這個優(yōu)勢甚至是很小的,一次聚會,一次面談,就能給自己帶來幾何倍數增長的人情優(yōu)勢,雪球就會越滾越大。我們所謂“圈子”這個概念,就是當我們的人脈關系連接成社會網絡時,你會發(fā)現每個人建立人脈的成本是最低的,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作介紹,你不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請客吃飯,因為在圈子中資源可以共享。說得最簡單一些,與人相處——尤其是與有圈子的人相處,能使你的人脈圈發(fā)生“聚變+核變”的效應。
有這樣一個折紙的例子:把一張紙對折再對折一共折50次,這張紙的厚度相當于地球到太陽之間的距離。假如再對折一次,這個高度就等于在地球和太陽之間跑個來回。在數學上,這就叫做“幾何遞進”,而放在人際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不只是簡單地相加,而是成倍地增長,就像迅速擴散、加倍和翻番的病毒,不停復制延伸。
我上大學的時候有當作家的志愿,于是給各個出版社投稿。雖然東西寫了很多,自我感覺也不錯,但寄出去的稿子就如同石沉大海一樣,杳無音信。為了增加“中彩”的概率,我開始嘗試寫各種類型的題材,我放棄了自己一直喜歡的小說,轉而開始寫時評、社評,但結果也是一樣。那時候我以為自己的問題是出在題材的選擇方面,現在想想自己失敗就失敗在沒有一個有圈子的朋友。之所以一直敲不開文學這扇門,一是缺乏一個圈內人引導自己了解圈內的規(guī)則,二是缺乏圈內的人脈。而這一切的改變都源于我認識了一位姓畢的主編,他在出版圈中沉浮多年,是一位相當有號召力的人物。他的出現之于我恰如貴人,他不但把我領進了這個行業(yè),而且把他身邊的很多朋友介紹給了我。他的一些朋友開始邀請我寫一些勵志管理的書籍,而他朋友的朋友看中了我多年前寫的一本小說。就這樣由點及面向外擴展,朋友的朋友成了我的朋友,他的人脈也成了我的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