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講 概說《詩經(jīng)》(4)

中國經(jīng)典原境界 作者:顧隨 講 劉在昭 筆記


漢學(xué)重訓(xùn)詁,宋學(xué)重義理,此本難分優(yōu)劣。漢經(jīng)秦“焚書”之后,書籍散亂亟待整理;及宋朝書籍大半整理就緒,而改重義理,亦自然之趨勢也。今講《詩經(jīng)》,在文字上要打破文字障,故重義理而兼及訓(xùn)詁,雖仍漢宋之學(xué)而皆有不同。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弊x此段文章,“可以”兩字不可草草看過。

興:感發(fā)志氣。起、立,見外物而有觸。

生機(jī)暢旺之人最好。何以生機(jī)暢旺就是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采薇》),讀之如旱苗遇雨,真可以興也。

觀:考察得失。(得失不能要,算盤不可太清,這非詩。)

不論飛、潛、動(dòng)、植,世界上一切事皆要觀,不觀便不能寫詩?!啊对姟吩疲骸S飛戾天,魚躍于淵?!云渖舷虏煲病!保ā吨杏埂肥拢┎飒q觀也,觀猶察也。鳶代表在上一切,魚代表在下一切,言此而不止于此,因小而大,由淺入深,皆是象征,此二句是極大的象征?!芭e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論語·述而》),舉其一必得知其二。詩中描寫多舉其一以括之。

群:朱注,“群,和而不流”。今所謂調(diào)和、和諧,即“無入而不自得”(《中庸》十四章)。

人當(dāng)高興之時(shí),對于向所不喜之人、之物皆能和諧?!傍B獸不可與同群”(《論語·微子》),人與鳥獸心理、興趣不同,是抵觸,是不調(diào)和,如何能同群?以此言之,屈子“舉世皆濁我獨(dú)清,眾人皆醉我獨(dú)醒”(《楚辭·漁夫》),人、事、物皆看不中,生活只是苦惱,反是自殺為愈也。賈誼雖未自殺,但其夭折亦等于慢性的自殺。

“詩可以群”,何也?詩要誠,一部《中庸》所講的就是一個(gè)“誠”,凡忠、恕、仁、義,皆發(fā)自誠。所謂“和而不流”,“流”,是無思想、無見解,順流而下。

怨:朱注,“怨,怨而不怒”。其實(shí)也不然,《詩》中亦有怒:

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相鼠》)

望文生義,添字注經(jīng),最為危險(xiǎn)。最好以經(jīng)講經(jīng),以《論語》注《論語》。

此二句,恨極之言,何嘗不怒?

唯“不遷怒”(《論語·雍也》)也。

夫子承認(rèn)怒,唯不許“遷怒”;許人怒,但要得其直。此世法與出世法之不同也。

基督:“人家打你的左臉,把右臉也給他?!保ā妒ソ?jīng)》)

釋迦:“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薄肮?jié)節(jié)肢解,不生嗔恨?!保ā督饎偨?jīng)》)

子曰:“以直報(bào)怨,以德報(bào)德。”(《論語·憲問》)

基督“要愛你的仇人”,釋迦“一視同仁”,都是出世法,孔子是最高的世法。西諺曰:“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孔子不曰“以怨報(bào)怨”,報(bào)有報(bào)答、報(bào)復(fù)之意?!耙灾眻?bào)怨”是要得其平;“以牙還牙”,不是直。在基督、釋迦不承認(rèn)“怨”;夫子卻不曾抹殺,承認(rèn)“怒”與“哀”,怒與哀而怨生矣,而“怨”都是直。

“怒”、“怨”,在乎誠、在乎忠、在乎恕、在乎仁、在乎義,當(dāng)然可以怒,可以怨。

《論語》之用字最好,“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沉重、深厚、慈愛。讀此段文章,“可以”二字不可草草放過。

夫子之文,字面音調(diào)上同其美,而不專重此。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