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壬子·1912年),我五十歲。民國二年(癸丑·1913年),我五十一歲。我自五出五歸以后,希望終老家鄉(xiāng),不再作遠游之想。住的茹家沖新宅,經(jīng)我連年布置,略有可觀。我奔波了半輩子,總算有了一個比較安逸的容身之所了。在我五十一歲那年的九月,我把一點微薄的積蓄,分給三個兒子,讓他們自謀生活。那時,長子良元二十五歲,次子良黼二十歲,三子良琨十二歲。良琨年歲尚小,由春君留在身邊,跟隨我們夫婦度日。長、次兩子,雖仍住在一起,但各自分炊,獨立門戶。良元在外邊做工,收入比較多些,糊口并不為難。良黼只靠打獵為生,天天愁窮。十月初一日得了病,初三日曳了一雙破鞋,手里拿著火籠,還踱到我這邊來,坐在柴灶前面,烤著松柴小火,向他母親訴說窘?jīng)r。當(dāng)時我和春君,以為他是在父母面前撒嬌,并不在意。不料才隔五天,到初八日死了,這真是意外的不幸。春君哭之甚慟,我也深悔不該急于分炊,致他憂愁而死。
民國三年(甲寅·1914年),我五十二歲。雨水節(jié)前四天,我在寄萍堂旁邊,親手種了三十多株梨樹。蘇東坡致程全父的信說:“太大則難活,小則老人不能待。”我讀了這篇文章,心想:我已五十二歲的人了,種這梨樹,也怕等不到吃果子,人已沒了。但我后來,還幸見它結(jié)實,每只重達一斤,而且味甜如蜜,總算及吾之生,吃到自種的梨了。
夏四月,我的六弟純楚死了,享年二十七歲。純楚一向在外邊做工,當(dāng)戊申年他二十一歲時,我曾戲為了他畫一幅小像。前年冬,他因病回家,病了一年多而死。父親母親,老年喪子,非常傷心,我也十分難過,作了兩首詩悼他。
純楚死后沒幾天,正是端陽節(jié),我派人送信到韶塘給胡沁園師,送信人匆匆回報說:“他老人家故去已七天了?!蔽衣犃?,心里頭頓時像小刀子亂扎似的,說不出有多大痛苦。他老人家不但是我的恩師,也可以說是我生平第一知己,我今日略有成就,飲水思源,都是出于他老人家的栽培。一別千古,我怎能抑制得住滿腔的悲思呢?我參酌舊稿,畫了二十多幅畫,都是他老人家生前賞識過的,我親自動手裱好,裝在親自糊扎的紙箱內(nèi),在他靈前焚化。同時又作了七言絕句十四首,又作了一篇祭文,一副挽聯(lián),聯(lián)道:
衣缽信真?zhèn)?,三絕不愁知己少;
功名應(yīng)無分,一生長笑折腰卑。
這副聯(lián)語雖說挽的是沁園師,實在是我的自況。
民國四年(乙卯·1915年),我五十三歲。民國五年(丙辰·1916年),我五十四歲。乙卯冬天,胡廉石把我前幾年給他畫的《石門二十四景圖》送來,叫我題詩。我看黎薇蓀已有詩題在前面,也技癢起來,每景補題了一詩。正在那時,忽得消息,湘綺師故去了,享年八十五歲。這又是一個意外的刺激!我專誠去哭奠了一場?;貞浲諑熼T的恩遇,我至今銘感不忘。
那年,還有一樁掃興的事,談起來也是很可氣的。我作詩,向來是不求藻飾,自主性靈,尤其反對摹仿他人,學(xué)這學(xué)那,搔首弄姿。但這十年來,喜讀宋人的詩,愛他們輕朗閑淡,和我的性情相近,有時偶用他們的格調(diào),隨便哼上幾句。只因不是去摹仿,就沒有去作全首的詩,所作的不過是斷句殘聯(lián)。日子多了,積得有三百多句,不意在秋天,被人偷了去。我有詩道:
料汝他年夸好句,老夫已死是非無。
作詩原是雅事,到了偷襲掠美的地步,也就未免雅得太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