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目前為止,13歲的小守仁暫時還只是一個以民族大義為主導(dǎo)思想的少年,他在居庸關(guān)考察了一個多月,登長城、訪鄉(xiāng)賢、憑吊古戰(zhàn)場、思考御邊策,慨然有經(jīng)略四方之志。
待王守仁下山時,山道很窄,迎面過來兩個騎馬的韃靼人,大大咧咧,有說有笑,全然不將對面的這個少年放在眼里。
但很快他們就會為自己的大意付出代價。
王守仁正在為他的偶像于謙死得不明不白感到氣憤。想想看也是,有的偶像很傻很天真,亂搞一氣,搞完了則繼續(xù)當(dāng)偶像,而于謙憂國憂民,鞠躬盡瘁,卻換來個兔死狗烹的結(jié)局!心念及此,守仁驀地一抬頭,正好看見那兩個囂張的韃靼人,登時怒從中來,當(dāng)下搭弓射箭,但聞嗖嗖兩聲,韃靼人猝不及防,雙雙中箭。
可惜王守仁年小力弱,未能立斃二人。一時間國仇私憤,涌上心頭,他連喊帶射,呼嘯著向二人沖去。兩個韃靼人對視了一眼,驚恐莫名,轉(zhuǎn)身倉皇而逃。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守仁既已出氣,便不再窮追,信馬由韁,緩緩向家的方向走去。
當(dāng)晚,王守仁就做了個夢,夢見自己去拜謁紀念漢朝名將馬援的伏波將軍廟。神奇的是,王守仁在夢里賦詩一首:“卷甲歸來馬伏波,早年兵法鬢毛皤。云埋銅柱雷轟折,六字題文尚不磨?!毙褋硪院笥浟讼聛恚懒艘院筮€流傳下來,當(dāng)真要羨煞很多撓破腦袋也寫不出文章的小朋友。
彼時,由于史上最牛“御姐控”朱見深長期不理朝政(朱見深:那是你們不懂我),導(dǎo)致汪直專權(quán),大臣昏庸,時人戲稱“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
圣人云:政者,正也。率之以政,孰敢不正?根據(jù)本命題成立,逆否命題同樣成立來推斷,成化年間的朝政從最上面就爛掉了,那么上行下效,地方官的腐敗便有過之而無不及,農(nóng)民起義就開始四處爆發(fā)。
少年王守仁留心時政,關(guān)心國家大事,屢次上書朝廷,為平定陜西的石和尚、劉千斤之亂出謀獻策。王華平日忙于政務(wù),跟兒子溝通交流太少,不理解王守仁,便大罵了他一頓,讓他立即停止這一瘋狂的舉動。想想看也是,換作現(xiàn)在,一個十來歲的小孩大談國家戰(zhàn)略,還給國防部寫信,的確瘋狂。
到了弘治元年,王守仁17歲,帶著如何成圣的疑問,回到浙江老家。母親鄭氏早前去世,睹物思人,守仁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殘酷,他越發(fā)覺得,外界的東西再多再好,又與我心有何相干?人生終究不過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罷了。這種消極的情緒以及對成圣途徑的苦苦追尋促使王守仁去鉆研道家的思想,為后來的自成一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
但王守仁終究不是出世之人,他只是游弋于各種思想,含英咀華,去粗存精,執(zhí)著地去尋找他所認為的真理。
此次返鄉(xiāng),守仁還帶著另外一個任務(wù)—完婚。
未來的岳父大人叫諸介庵,是本地人,王華的至交好友,現(xiàn)任江西布政司參議(江西省民政廳長)。王守仁小的時候,諸介庵到王家串門,非常賞識小守仁,允諾將女兒許配給他。
時年守仁已經(jīng)年滿17,可以成婚了。為了報答岳父的知遇之恩,為了表示尊重和隆重,王守仁不遠千里,親自到南昌迎娶夫人諸氏。
人生四大喜:久旱逢甘霖,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可惜守仁同學(xué)立志獻身哲學(xué)事業(yè),對男女之事沒有興趣,在新婚之夜還在外面散步。其實這也沒什么,喜歡思考的人很多都喜歡散步,但王守仁連散步都比別人散得神奇,走著走著就沉醉不知歸路,誤入“藕花”深處了。
他猛一抬頭,只見眼前一個道觀,匾額上寫著:鐵柱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