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把不同的意見比作暴風雨,雖然我們并不喜歡讓它打擾我們的生活,但是它對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的成長和健康來說必不可少。我們從更廣闊的視角(宇宙)——也就是道——的角度來說,不同意見或者爭論只會讓我們?yōu)⑾吕斫獾姆N子,培養(yǎng)思想花園里的新鮮想法和概念,帶來新的見解、概念關系和靈魂覺醒。
但是,世界上所有像杰夫一樣的人,都拒絕看到更大的視野——森林——因為他們害怕失去幾棵樹木。他們就是微觀視角的典型代表。他們對于具體主題早就選定了看法,所以,不管其他人的觀點多么準確,多么有道理,他們都不會受影響。更過分的是,這些人認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了所有的答案,他們感興趣的與其說是尋找更深的見解和理解,不如說是用某個觀點贏得別人的同意。
但是贏本身從來都不是討論的目的。相反,人應該專注于學習,專注于拓寬自己對生活方式的理解。贏的欲望跟道背道而馳,因為它會創(chuàng)造一個虛假的雙重性——會瞬間把贏和輸分開——結果就是,我們的焦點會從努力解決我們的個人問題,拓寬我們現(xiàn)有的對事物的理解,轉移到對輸?shù)目謶趾筒挥嬕磺写鷥r去贏得爭論上。
由于理解和個人的發(fā)展是一個正在進行的、發(fā)展的過程,所以“我已經(jīng)了解了所有需要了解的東西”這句斷言是與現(xiàn)實本質背道而馳的,讓人們注意到你的認知發(fā)展已經(jīng)停滯。我們不應該積極地追求一部分的真理,而應該努力拓寬理解,意識到知識跟人生一樣,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過程,永遠不會停留在某個點——或者某個想法上。真理——如果你想要表達的是真理——是不需要捍衛(wèi)者的。它就是真理。大費周章表達明顯的真理是愚蠢之舉,何必勞心去做呢?正如《道德經(jīng)》所說: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換句話說,那些堅持控制談話,拒絕聽到不同意見或者相反意見的人——跟他們認為安全的意見不同或者相反——就為教條主義打下了基礎。教條主義是思想關閉的一種狀態(tài),它會讓真正的學習變成不可能的事情。李小龍用他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指出了這種思想關閉狀態(tài)的錯誤之處;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禪學大師,有一天一個大學教授來向他請教禪學問題——這位教授跟我們的朋友杰夫非常相似:
大師從談話一開始就知道,這位教授真正感興趣的不是禪學,而是用自己的想法和知識給大師留下深刻的印象。禪學大師在講解的時候,這位博學的教授就開始評價:“嗯,對,我也是這么想的。”他用各種各樣的評價不斷地打斷禪學大師的講話。
最后,禪學大師不說話了,開始給教授倒茶。他把杯子倒?jié)M后,還繼續(xù)往里面倒,直到茶水滿溢出來。
“可以了!”教授又打斷了他,“杯子已經(jīng)太滿了,你再倒也倒不進去?!?/p>
“確實是這樣?!贝髱熁卮?,“你就跟這個杯子一樣,裝滿了自己的想法和推斷。如果你不把杯子倒空,又如何能從我這里得到知識呢?”
對空杯子,或者開放思想的需要,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哲學的起點。我們暫時假定,西方人無法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要從一張白紙開始,不要有任何預先的想法和偏見,這些想法和偏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妨礙我們追求對于世界之道的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