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早期對于可塑性的思考,生發(fā)出另一種概念。如果要將可塑性的原則應用于實踐,它必須具備一種新的意識——科學地認識材料。當時,鋼、玻璃、鋼筋混凝土這些最偉大的材料才剛剛開始學步。假若它們出現(xiàn)在古代,所謂的“古典建筑”將根本不會誕生。
我吃驚地發(fā)現(xiàn),在文明世界的文學寶藏里沒有任何對于材料天性的闡述。于是,我開始思考材料的天性,學著理解它們。我學會了用磚的語言和磚交流,把木材理解成木材,學會講混凝土和金屬各自的語言?;蛟S你會覺得奇怪,然而這種過程需要凝聚豐富的想像力。每一種材料都渴望順應其天性的施展機會。以有機的簡潔這一理想境界為準繩,基于某一種材料的巧妙構(gòu)思,用在另一種材料身上往往成了生搬硬套。忽視或者誤解了材料的天性,有機的建筑注定是一派空談。機體內(nèi)部的協(xié)調(diào)是生長的首要原則。整體劃一或者說“有機”這個詞的含義在于,任何事物只有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自然地順應整體生長的方向,它才會具有價值。我親愛的大師沙利文,卻對一切傳統(tǒng)的建筑材料不加區(qū)分。無論磚還是石材、木材、鍛鐵、鑄鐵或者砂漿,都只是他借以揮灑想像力和生動的裝飾語言的原料。
對他而言,一切材料都只是供他編織理想的同一種材料。我依然記得,當我在親愛的大師的作品中發(fā)現(xiàn)這一缺憾,我既心存竊喜又為自己這種心理感到羞恥。關于材料的這些新思考,刺激著我尋找把思想化為現(xiàn)實的工具。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工具是什么?是機器——自動運轉(zhuǎn)著的工具。工廠里的刨床、翻模機、各種車床、電鋸,還有龐大的沖壓機和切割機。在煉鐵廠和軋鋼廠,鑄鐵和鋼材被打造成任何你能夠想像的形狀。然而,這些機器都無法喚起路易·沙利文的興趣?;蛟S他將這些都視為理所當然。軋制、冷拔等等金屬加工工藝,是多么神奇的資源??!還有混凝土攪拌機、混凝土模板、制磚機、連鑄機和生產(chǎn)玻璃的機器,所有這些古老意識無法理解的工具,都被組織森嚴的工會所控制。
一個個不同行業(yè)的工會,都是高度商業(yè)化的組織。在那里,精湛的手工藝只剩下微弱的喘息。標準化已經(jīng)變得不可或缺并且也不容變通。標準化究竟是建筑師的敵人還是朋友,這完全取決于他做出的選擇。建筑師要么成為一件利器的主人,要么淪為可有可無的附庸。當時的建筑師根本沒有察覺——甚至今天仍未充分意識到,標準化的力量已經(jīng)使一切形式的手工技藝瀕于窒息。
實現(xiàn)新的建筑,需要借助于新的工藝。我所設計的建筑不僅應當貼合材料的天性,并且要讓建造它的機器淋漓盡致地施展各自的才華。我將服從于一個崇高的原則。對于人類的一切文明成果而言,整體完美的協(xié)調(diào)是世間最為嚴苛的原則。任何其他原則,都不及它那樣萬無一失地給予人豐厚的勞動回報(難道能指望人際關系嗎?)。機器使筆直的線條和光潔的平面從缺陷變?yōu)閮?yōu)勢,而柔韌的鋼材帶來了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