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在張曉蛟身上就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他有兩科學得不好。
分別是文科和理科。
無論多么樂觀多么堅強的父母,都總有看清現(xiàn)實的一天。張曉蛟的父母一次次目睹了被張曉蛟拿回來的成績單,終于傻了眼。想不通啊。兩口子都是高學歷,但是生出來了這么一個兒子,只能怪造化弄人,或者基因突變,或者……
感謝上蒼,幸好當時一個院子里的其他孩子成績都很好。萬一有一個類似于張曉蛟這樣成績差的小孩,那張曉蛟他爸非得和張曉蛟他媽好好說道說道不可。
其實十八歲以前的張曉蛟并沒有沾染什么不良嗜好,或者結(jié)交什么損友——也就是說,這幾年張曉蛟身上已經(jīng)有了不少不良嗜好,而且結(jié)交了不少損友——當年的他只不過是個與所有同齡人都沒什么不同的普通少年,硬要說他與別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特別癡迷于動畫片。
當時的張曉蛟覺得自己愛上了繪畫,平時是非常喜歡畫上幾筆的,不過呢,苦于諾貝爾獎只有六項,只和科學有關(guān),沒有為藝術(shù)留下一席之地,所以他對繪畫投入大量精力的舉動略微偏離了當年父母幫張曉蛟規(guī)劃好的人生路線。當然了,就像我們已經(jīng)知道的,張曉蛟的父母十分開明,當張曉蛟開門見山表示自己想學美術(shù)、動畫相關(guān)的專業(yè)時,他立刻獲得家人的理解、鼓勵、支持……
以及來自父親的一頓毒打。
不得不說,這頓毒打確實有用,它讓張曉蛟打心里感受到了諾貝爾和平獎的重要性。
其實這頓毒打倒不是張曉蛟放棄繪畫的根本原因。繪畫、音樂、寫作與數(shù)學、物理、化學完全不同,藝術(shù)往往比科學更需要天賦。
意思就是,張曉蛟基本沒有藝術(shù)天賦。
張曉蛟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并不是那塊料,成不了凡·高、畢加索那一類能在藝術(shù)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畫家,也成不了鳥山明、北條司那一類能在年輕人心中留下感動了回憶的漫畫家。這幾年張曉蛟嘗試著染指了好幾次藝術(shù),發(fā)現(xiàn)自己如果真的學習繪畫,簡直就是對“藝術(shù)”這兩個字的玷污。
高中畢業(yè)之后,張曉蛟最終沒有按照父母為他規(guī)劃的人生道路走下去,而是選擇一所名不見經(jīng)傳的大學,讀了一個編導專業(yè),為自己的動畫夢想做準備。雖然不能奮戰(zhàn)在自己夢想的第一線,但是就像足球隊一樣,做動畫也不能光是前鋒和后衛(wèi)守門員,也得有教練、隊醫(yī)、顧問這些不上場卻仍然很重要的組成人員。
當然了,自己要當也要當教練,這樣才能帶出來自己的隊伍,做出來自己想要的東西。
得知張曉蛟私自填寫高考志愿的消息后,張曉蛟開明而要強的母親氣得當眾大哭,但此時錄取通知書已經(jīng)到達張曉蛟手中,生米已經(jīng)煮成熟飯。她不明白為什么張曉蛟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其實這也并不是因為張曉蛟多么狠心多么不孝順,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又何嘗不希望按照母親的意愿,去清華北大讀個物理學或者化學什么的,待個幾年上個碩士博士,如果婚姻問題不太著急的話再讀個博士后。
關(guān)鍵是,就算張曉蛟愿意去,清華北大也不愿意收。
畢竟張曉蛟的成績嘛,還是差了那么一點點。
據(jù)張曉蛟自己說,按照他的成績,考三年,就差不多能上清華了。
“那你為什么不復讀呢?再努力一兩年的話,說不定就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了?!币髟?jīng)這樣問過張曉蛟。
“我是說,連考三年,三年的總分加起來差不多夠我上清華的。”
張曉蛟聳聳肩。
等張曉蛟和大家熟起來了,大家進一步了解他之后才發(fā)現(xiàn),張曉蛟這句話其實是一句玩笑,含有不少夸張和自嘲的成分。
依照張曉蛟的真實成績,樂觀來看,他至少需要考四年。
算了不說成績這么傷心的事了,我們來說說他的摩托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