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更愿意理解為只是一種產品藝術或規(guī)劃藝術,這類作品的出爐通常是非常程序性和事先設置好計劃的:一般先用個美好的構想或創(chuàng)意,找到一個買單的對象,一定要結合當前中國現實的最強背景信息,找到一個代表性的中國符號或元素,作品材料上最好盡可能地用上廢棄物品,然后通過助手進行整裝。
我先解讀一下該作品常規(guī)性即通常很容易能夠解讀到的信息:
1.作品形象塑造方面,“鳳凰”是中國古老文化最具象征性意義的元素之一,也就是能夠為這個作品找到東方視角的立足點,找到“中國元素”的理由。這也是嚴格參照“國際思維”的標準制作線路,這點不是經驗的經驗,大家都心知肚明且早已經輕車熟路了。
2.材料上用的都是建筑垃圾。中國社會轉型期正是一個龐大的“建筑場”,也就是為這個作品找到了表達現實的飽和度成分。但是并不是你用了建筑垃圾就等于你是好作品的前提。
3.作品的內涵上,無非很明確地在提示中國的一種超現實處境,在經濟快速發(fā)展與崛起的同時,也如那兩只空洞的充滿垃圾實體的“鳳凰”,暗示了藝術家對這種社會現實的焦慮,以及試圖讓人看到作品背后被忽略或被提煉的另一個“現實版”中國國情。
4.最后還可以聯想到的信息是“鳳凰”要呈現一種藝術表達上的情緒以及張力。情緒指的是對現實的觸痛,而張力卻是在發(fā)展的同時,如此充滿破壞,如此傷痕累累,而如此沉重的不再華麗的“問題鳳凰”還會輕盈騰飛?而又顯得如此的不確定性,或者一定要讓觀眾讀到或者強塞作品背后的隱喻或其他無限的聯想,越多越好等等。
以上解讀徐冰《鳳凰》作品的信息——正是體現徐冰本次作品超級惡俗的一面,這種非常隱蔽型的惡俗體現在如此龐大的作品,它的意義卻一覽無遺,完全上升不到對社會現實的真正觸碰與提升。過于常識性的并試圖帶有公共意義的作品,如果只停留在常識上,對觀眾則是一種不尊重,也可以解讀出徐冰并不充分了解現時的國情,他還需要繼續(xù)倒時差!
“問題鳳凰”所要展示的“問題現實”,這種藝術理念非常滯后而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與突破,而藝術的微妙性、生動性以及現場的互動性就根本難以啟齒,更重要的是在“有意義”的創(chuàng)作主題下,卻顯得極為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