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最具影響力的民營美術館——今日美術館混搭做展覽,如今已經成為藝術界個體增值的一種潮流。美術館或機構如今很容易成為一個商業(yè)和學術高度混合的機構,也很容易被利用或共同作局——這是值得批評界特別注意的問題。
商業(yè)信息已經一再提示,不是好的藝術作品越來越多的很容易出現在已經達到一定量級的藝術機構——這樣帶有壟斷性質的平臺,而如何透過喧鬧的表面現場,看到藝術的本質與問題,仍然是大型展覽帶給我們的思考,畢竟這些體量的展覽在整合社會資源的同時,也很自然隱性地破壞了藝術的公平性。
需要指出的是,藝術意義的確認不能在互相勾引、互相利用,甚至雙贏的默契中完成。一方面,美術館以及藝術機構側重藝術家的知名度沒有錯,問題是如何讓藝術家做得更好,藝術作品更具想象力以及幫助藝術家發(fā)現問題等方面更值得斟酌;另一方面明星展覽借助這個平臺達到增值的本意也沒有錯,問題是美術館變成一個極具公共影響力和風向標的平臺之后,做展覽透明性方面就十分有必要給予公眾一個交代。否則就是賣明星資源,而傳遞不出一個公信力平臺的公正性。
徐冰兩只《鳳凰》當然不愿意和當年紅遍大街小巷《兩只蝴蝶》的相提并論,但是需要提醒徐冰副院長的是,后者即兩只蝴蝶的影響是非常具備藝術化特征——而前者的兩只鳳凰反而因為它們需要承載的意義和創(chuàng)造意圖,讓它們變得非常機械,毫無藝術的啟發(fā)意義——嚴格來看,這件作品非常不當代藝術,因為它在觀念上非常不超前,表現上更是沒有新鮮的張力。對了,LED的小聰明提提倒可以,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藝術家原創(chuàng)的,CBD樓盤戶外到處都可見了。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號稱藝術界“最具突破力”藝術家的徐冰,在我看來問題是這個藝術作品的內涵是沒有多大的意義,這已經比有沒有影響力性質要嚴重很多,后果也要惡劣很多。徐冰們的問題是,作為著名藝術家的光鮮身份,使他們在藝術作品上陷入一種模式,必須鏈接上社會現實的“點”來做文章,這種消化現實的創(chuàng)作指導理念,也讓他們的藝術觀念從一開始就顯得很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