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印象音樂,用音符作畫的藝術(shù)家(3)

鋼琴物語 作者:魏斌


1894年12月22日,德彪西根據(jù)馬拉美的同名詩譜寫的管弦樂前奏曲《牧神的午后》(Prelude to the Afternoon of a Faun)在巴黎首演。在這場音樂會上,有圣桑(Camille Saint-Saens,1835-1921)等當時遠比德彪西有名的音樂家的作品,但在全場雷鳴般的掌聲中,只有《牧神的午后》不得不重演一遍。法國當代著名作曲家布列茲(Pierre Boulez, 1925— )評價道,現(xiàn)代音樂是被德彪西的《牧神的午后》喚醒的。據(jù)德彪西自己說,馬拉美第一次聽完他在鋼琴上彈完《牧神的午后》,來回走了好幾圈,然后激動地對德彪西說,這音樂把我詩中的感情擷取了出來,賦予了它一種比色彩更熱情的背景。

德彪西與他的愛女愛瑪在一起。1908年德彪西為他的女兒愛瑪創(chuàng)作了鋼琴組曲《兒童樂園》,全套組曲共包括六首小曲,分別是《小象催眠曲》《洋娃娃小夜曲》《雪花飛舞》《小牧童》《木偶步態(tài)舞》以及一首十分有名的鋼琴練習曲《博士》?!恫┦俊肪毩暻锌桃饽7铝丝巳R門第的練習曲并充滿戲謔成分,表現(xiàn)了琴童無可奈何地彈奏練習曲一肚子厭煩的心緒。

就像繪畫可以不講究透視等一切規(guī)范一樣,德彪西不講究音樂中以前曾經(jīng)有過的結(jié)構(gòu)等一切邏輯因素。在《牧神的午后》之后,德彪西創(chuàng)作了大量鋼琴曲,比如《版畫集》(Estampes,L.100)、《意象集》(Images Pour Orchestre)、《前奏曲》(Preludes)等。著名的《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The Girl with the Flaxen Hair),特別容易得到現(xiàn)代人的青睞,不少流行樂隊都將之改編成通俗的管弦樂。

有人聽鋼琴曲《亞麻色頭發(fā)的少女》時,會以為德彪西真的是要為聽者勾勒出少女亞麻色的美麗頭發(fā)飄逸出的動感,其實不然,德彪西一生痛恨寫實主義。他所做的只是在他的音樂里抒發(fā)對少女的感覺。至于少女的頭發(fā)是亞麻色的還是金黃色的,他都并不刻意描摹,而是以他那柔和的音色和纖細的音符,創(chuàng)造出一種“德彪西的意境”,讓人想入非非。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