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當代作家都被失敗感籠罩著 2

聽我講話要小心 作者:吳虹飛


李洱:顧彬在德國有個綽號,叫“痛苦的耶穌”,可見他在談論德國文學的時候,也很痛苦。顧彬的“垃圾論”出來之后,他在漢語文學界很痛苦,說他沒說過這話,他只是說某某作家的作品是垃圾。邱華棟就跟他做了對談,可是那個訪談卻沒有地方發(fā)表,因為中國的很多媒體只愿意聽他罵中國作家,對他別的話不感興趣。哈,最早的媒體只是在借顧彬之口罵人,人家要是不罵,我們的媒體能活活急死。注意了,請他罵的是作家,而不是別的什么家,如果他罵了別的什么家,我們的媒體要么不感興趣,要么不敢刊登。這是不是很有趣?媒體先塑造出一個自己需要的顧彬,然后別的媒體一哄而上,去討論同行們精心創(chuàng)作的那個作品,而作品主人公的真實想法,別人卻很難知道,也沒興趣知道。耶穌若真的復活了,這會不會是他在傳媒時代的真實處境?

吳虹飛:有沒有覺得西方人看中國的小說,像看某類社會文獻?

李洱:比如說我在德國接受采訪的時候,記者經(jīng)常問我衛(wèi)慧、棉棉的問題。我坦率地告訴他們,如果她們是作家,我就不是作家;如果我是作家,她們就不是作家。我們的差別就有這么大。

棉棉其實寫得不錯,是自動寫作,但問題就在這里,當一個人以作家要求自己的時候,他必須有一定的技巧,必須有文學史的判斷,知道自己的東西跟別人哪點不一樣,否則寫作是無法繼續(xù)下去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棉棉就是高玉寶。

衛(wèi)慧則非常極端,但是假極端,虛構(gòu)的極端。那種生活不是她的生活,不是中國的生活,是她從亨利·米勒的作品里讀來的生活。這就變成一個基本的問題:絕對虛假的寫作和最本真的寫作,都有可能導致寫作無法持續(xù)。她們兩個正好代表這兩種狀態(tài)。

吳虹飛:現(xiàn)在文學有很多問題。比如,主流系統(tǒng)推崇的那些作家,并不夠好,而且許多人根本不是作家,卻也打扮成作家。我感到最要命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萎縮,缺乏精神上真正的力量。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