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因為工作去了一趟美國,目的地是紐約與西雅圖。我沒去過西雅圖,但紐約是第二次造訪。不過第一次去是十九年前,也就是二十歲的時候,當(dāng)時停留了一個星期。
這次在紐約,有許多人問我是否第一次造訪,當(dāng)他們聽到我說“不,十九年前來過一次”,都相當(dāng)詫異。紐約的樣貌的確變了許多,加上我的記憶已經(jīng)很模糊,其實幾乎形同是第一次造訪。
抵達紐約之后,我趁工作的空當(dāng)打了通電話給紐約的朋友。這位朋友十五年前飛往紐約,此后便定居下來,在當(dāng)?shù)亟Y(jié)了婚。他是一位非?;钴S的攝影師,還有自己的攝影棚。我告訴他我人在紐約,他便說:“有想去的地方、想買的東西、想吃的美食就盡管說,我來帶路?!彼@么一說,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沒有想去的地方、想買的東西、想吃的美食,換句話說,我對這個城市沒有任何興趣。
其實二十歲的那趟紐約之旅,我回國后想想,好像一點都不好玩。之后,由于再也沒有機會踏上美國本土旅游,它就成了我對美國的印象。這次和朋友的對話,才讓我發(fā)現(xiàn),我好像一直認為美國是個不好玩的地方。
可是即使沒興趣,人都到紐約了,什么都不看也說不過去。所以朋友來接我之后,我們就散散步、逛逛美術(shù)館、吃個午餐。奇怪的是,雖然先前沒有任何興趣,但光是走在街道上,就有種莫名的興奮感。就算不特別想買什么、不特別想去哪里,只是單純地走在路上就很開心。看到老舊的石造建筑與玻璃高樓相鄰也很愉快,看見地上冒出白色的蒸汽,不禁心想:“哇,這就是紐約啊?!边B在餐廳里,碰到親切介紹菜色的服務(wù)生,也能讓我心情愉悅,美味的料理也令人感動不已。
然后,我才慢慢了解為什么二十歲時覺得紐約不好玩。
因為當(dāng)時的我欠缺太多東西了。首先就是,我沒有眼光。看到老舊建筑,卻玩味不出設(shè)計創(chuàng)新,也不覺得地鐵的指示廣告牌有任何美感可言。到了美術(shù)館,也品味不出馬蒂斯作品中的沉穩(wěn)氣魄或是凡?高的悲慟哀傷。
再者,當(dāng)時我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自己覺得什么有趣。想逛美術(shù)館,還是想逛街購物、走訪觀光景點、欣賞芭蕾舞、歌劇或演唱會?我只是毫無頭緒地拼命觀光,像是跑到不感興趣的高樓上拍照、去逛位于市中心的大公園,甚至加入?yún)⒂^聯(lián)合國大樓的觀光行程,還一邊感嘆真是無聊。
然后,沒錢也是一個原因。當(dāng)時實際在這里用餐才能了解,紐約的餐廳不像東京,價錢的分歧并不大。沒有超便宜的餐廳,也沒有一頓飯要價三萬日元、貴得要死的餐廳。如果想吃得便宜,就要選印度菜或中國菜,還有很多賣三明治或甜甜圈的店家。如果同樣是桌上鋪有桌巾的餐廳,收費就不會相差太多。但這些餐廳對于二十歲的我來說,卻是高不可攀。另外,因為我們沒有付小費的習(xí)慣,所以簡直就是貴上加貴。吃了兩三次餐廳之后,我就得出“沒辦法這樣吃下去”的結(jié)論,最后只能在外賣店、異國料理店或快餐店里解決三餐問題。
不只食物,面對琳瑯滿目的服飾店、二手衣店、生活雜貨店,物欲被一一挑起,卻因為經(jīng)費不足而不得不作罷。這種想買卻不能買的心情,足以讓二十歲的小女生感到相當(dāng)挫敗。
此外,二十歲的我最欠缺的就是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無論去哪一個國家,都是我第一次的新鮮體驗。畢竟都大老遠地跑來了,所以自以為非做什么、非體驗什么、非看什么、非嘗什么、非買什么不可,否則就不算一趟充實的旅行。這是我當(dāng)時的想法,于是我就拼命觀光,因為不了解自己,也因為欠缺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我以為在紐約,就一定得看音樂劇,結(jié)果卻因為時差而打瞌睡;當(dāng)時還跑去大家口中的危險地帶,擔(dān)驚受怕地走著,同時歪著頭想不通這里到底有什么可怕的。
因為沒有眼光、缺乏對自己的了解、欠缺一定程度的經(jīng)費、少了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都讓我無法好好享受紐約這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