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楊絳、錢鍾書和許多愛國的知識分子一樣,不僅拒絕了國民黨的拉攏,不去臺灣,而且真心實意地擁護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
50年后,楊絳在接受訪談時,針對“你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在1949年時完全可以離開內(nèi)地的,為什么留下了呢”的問題,答道:“很奇怪,現(xiàn)在的人連這一點都不能理解。因為我們愛我們的祖國。當時離開有三個選擇,一是去臺灣,二是去香港,三是去國外。我們當然不肯和一個不爭氣的統(tǒng)治者去臺灣;香港是個商業(yè)碼頭,我們是文化人,不愿去?!薄拔覀兊膰耶敃r是弱國,受盡強國的欺凌。你們這一代是不知道,當時我們一年就有多少個國恥日。讓我們?nèi)ネ鈬龆裙癞斎徊辉敢?。共產(chǎn)黨來了我們沒有恐懼感,因為我們只是普通的老百姓。我們也沒有奢望,只想坐坐冷板凳。當時我們都年近半百了,就算是我們短命死了,也要死在本國?!薄昂芏嗤鈬瞬焕斫馕覀儯J為愛國是政客的口號。政客的口號和我們老百姓的愛國心是兩回事。我們愛中國的文化,我們是文化人。中國的語言是我們喝奶時喝下去的,我們是怎么也不肯放棄的。”這確是老一代知識分子的心里話。
上海于當年5月獲得解放。這時,楊絳、錢鍾書已接到清華大學的聘函。據(jù)說,北平和平解放后,他們兩人的老友吳晗和錢俊瑞受中共中央委托,對北大、清華實行接管工作。隨后,吳晗被任命為清華大學歷史系主任、文學院院長、校務(wù)委員會主任委員。聘請楊絳夫婦擔任清華大學外文系教授,出自吳晗的主意。
這樣,楊絳舉家離開上海,定居北京,開始了新生活,從此再也沒有離開京城(除“文革”于“五七干?!敝猓?。楊絳、錢鍾書曾在清華求學,度過了終生難忘的學生生涯,如今他們雙雙又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將在這里執(zhí)掌教鞭。他們夫婦于8月24日攜帶女兒,登上火車,26日到達清華。
錢鍾書主要是指導研究生。楊絳是兼任教授,因為按清華的舊規(guī)定,夫妻不能在同校一起當專任教授。兼任就是按鐘點計工資,工資很少。對此她就自稱“散工”。后來清華廢了舊規(guī),系主任請楊絳當專任教授,她卻只愿做“散工”。她自己認為,因為她未經(jīng)“改造”,未能適應(yīng),借“散工”之名,可以“逃會”。婦女會開學習會,她不參加,因為自己不是家庭婦女。教職員開學習會,她也不參加,因為她還沒有專職,只是“散工”。楊絳曾應(yīng)系里的需要,增添一門到兩門課,其實已經(jīng)夠?qū)H蔚穆氊熈?,但是她為了逃避開會,堅持做“散工”,直到“三反”運動。
在他們夫婦的眼里,清華園變了,變得比以前更加熱鬧,變得比以前更加陌生。好在有不少老朋友、老同學、老同事與他們在一起,如吳晗、金岳霖、浦江清、馮友蘭、吳組緗、溫德等人都在清華任教授,楊絳心忖,他們可以相互幫助,相互砥礪,共創(chuàng)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