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改變了中國的歷史進程。作為蔣的親信,陳誠在此次事件中扮演了何等角色,值得回顧和探討。
自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張學良的東北軍流落關內,飽受顛沛流離之苦,先后被蔣介石調到湖北、陜西圍剿紅軍,吃了幾次敗仗,損失慘重。時適華北事變,官軍抗日熱情高漲。而張學良屢次向蔣介石苦諫,要求抗日,蔣均不允。在西北軍楊虎城的支持下,他最后決定實行“兵諫”,發(fā)動了驚動全國的西安事變。
在這次事變中,陳誠“有幸”與蔣介石共患難。
陳誠對張學良是有門戶之見的。在陳誠看來,張完全是一個外來人,只是由于1928年的投機而獲得蔣的寵愛。他既不屬保定系,也非黃埔系。他的存在還是自己發(fā)展的障礙。
據(jù)樊崧甫說,1934年1月,張學良從國外回來(熱河丟失后,張?zhí)媸Y背黑鍋,引咎辭職出國),蔣委任他為鄂豫皖三拾剿匪”副總司令,總司令由蔣自兼。此后,調張的東北軍開赴武漢,南下“剿共”。這段時間,蔣似乎有以張為繼承人的意思,陳誠瞠乎其后,怏怏不快。1935年夏,張學良向蔣告狀,說“土木系”將領樊崧甫統(tǒng)領的四十六軍(由土木系部隊組成)進剿不力。陳誠在蔣面前反駁道:“說別人進剿不力,我相信,說樊崧甫我不相信,他歷來是最努力的。”后來,樊崧甫反告張學良,說:“張部作戰(zhàn)不力,勢將通敵,武漢腹地,不宜使之久居。”1935年秋,蔣介石調張學良赴陜甘“督剿”紅軍。①
按陳誠本人的說法,1936年9月中旬,他就接到了情報:張學良將有異動。他當即轉報蔣介石,并附上個人意見:“漢卿異動,名為抗日,實即脫離中央,走入聯(lián)共投俄之途徑,較之兩廣問題,更為嚴重。鈞座如認為抗日時機已至,則應明白領導之;如認為尚非其時,則須極力防阻之;決不可稍有大意,致陷被動……”其時,蔣已在西安,便命陳誠飛過去,與張學良從長計議。
陳誠因綏東戰(zhàn)事——滿蒙偽匪在日軍操縱指揮下,攻擊紅格爾圖——耽擱了一些時日,由太原乘車至西安時已是12月7日。他先到臨潼華清池見過蔣介石之后,和其他軍政要員住在西安西京招待所。
到達西安前幾天,陳誠已由南京政府行政院任命為軍政部常務次長,但未上任。在西安幾天,他與張學良就抗戰(zhàn)、聯(lián)共等事宜面談過幾次。陳態(tài)度強硬,堅持蔣介石“先安內后攘外”的既定方針,而張也不退讓,稱陳“真是委員長的忠實信徒”。雙方未取得一致。陳誠感覺西安的空氣越來越緊張,面見蔣介石,要他離開西安,但蔣未同意,要陳誠做做東北軍高級將領的工作,但陳連東北軍的面都未能見到。
11日,陳誠患感冒,在寓所與部屬草擬剿匪方案。他雖“對于委座安全甚不放心,然終不料其倒行逆施,出以兵變方式,且不料其發(fā)動之速?!?/p>
當晚,張學良、楊虎城發(fā)動“兵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