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上半年,對紅軍的“追剿”“圍剿”還在進行之中,日軍又在華北制造事端,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中央政府——華北告急。備戰(zhàn),成為越來越緊迫的事務。陳誠早就識破日本的侵略野心,主張積極備戰(zhàn),因而在“剿共”戰(zhàn)事平緩后,他就向蔣介石獻上了一個整理陸軍的建議,蔣給予肯定,委托他籌設陸軍整理處。
1月,南京政府召開了全國軍事整理會議,部署整軍。3月,在武昌行營設立陸軍整理處,綜理陸軍整理事宜。蔣介石任命陳誠為整理處處長。陳也拿出了整理方案。計劃三至四年里調(diào)整60個師,整理師分三團制師、四團制師和五團制師三種。此外,師直屬炮兵一營(或一連),騎兵一連(或一排),工兵、通信、特務各一連及師醫(yī)院等。步兵連為九班混合制,班增編輕機槍;團屬迫擊炮連分屬各營為排,增強戰(zhàn)術(shù)單位火力;原各營所屬小炮排集中成連,直屬團部,作為防空及防戰(zhàn)車火力。
整理軍事,主要目的是為了加強軍隊作戰(zhàn)能力,準備抗擊日軍侵華。作為強硬主戰(zhàn)派,陳誠準備專心做成這件有關(guān)國防的大事。可是,蔣介石沒容他靜下心。1935年和1936年,他幾乎成了蔣介石的一名應急和救火隊員。
中央軍進入四川后,蔣介石派陳誠主持峨嵋山訓練團,1935年10月又讓他著手整頓川軍。工作還沒展開,他又奉命組織宜昌行營,負責指揮對紅二方面軍的“圍剿”。紅二方面軍被迫開始長征。
1936年2月,紅軍東征,渡過黃河,取道山西,北上抗日。3月,蔣介石應閻錫山的請求,派陳誠到山西襄助軍務。3月18日,閻錫山委任陳誠為第一路總指揮,指揮進入山西的幾支中央軍阻擊紅軍。當時與陳誠合作的原晉軍將領(lǐng)盧豐年回憶說,這年春天,他在太原見到了陳誠,覺得與在廬山訓練團時相比,陳誠驕傲之氣收斂了一些,也沒有中央軍援晉主帥的架子,反而表現(xiàn)出謙遜的風度。他們合作比較順利。
5月初,東征紅軍被迫全部撤回陜北。陳誠在山西的“剿共”也該結(jié)束了,可閻錫山害怕紅軍再次進入山西,致電蔣介石,要求陳誠繼續(xù)留在山西,幫助他抗紅。蔣回電說:“中正不可一日無辭修。”
果然,麻煩事很快就來了。6月初,陳濟棠、李宗仁等兩廣將領(lǐng)數(shù)十人通電“抗日”,兩廣部隊組成“中華民國國民革命抗日救國軍”,向湘南進發(fā),擬由湖南進攻武漢。是為兩廣事變。陳誠奉命南下?lián)浠稹?/p>
6月8日,陳誠飛赴武漢,以武漢行營參謀長身份調(diào)中央軍南下。隨后赴長沙,督率各部控制了衡陽。兩廣部隊北上受阻,雙方在衡陽一帶對峙。與此同時,南京方面加緊對粵方的分化。7月9日,在陳誠的拉攏下,他原來在粵軍一師的“戰(zhàn)友”——現(xiàn)任粵軍第一軍軍長余漢謀通電擁護中央。陳濟棠眾叛親離,通電下野,避居香港。不久,在大軍壓境之下,李宗仁的桂軍也罷兵言和。9月初,陳誠留在南方,以廣州行營參謀長身份處理兩廣事變善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