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é Echegaray (1832 — 1916)
(西班牙)何塞·埃切加賴
1904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另一位得主是西班牙劇作家何塞·埃切加賴。
埃切加賴生于西班牙首都馬德里一個富裕家庭。青年時代聰明過人,才能非凡,成為劇作家之前即以數學家、經濟學家、金融學家、政治家著稱。1854年畢業(yè)于馬德里土木工程學院,曾任公路局助理工程師。1856年回母校任教,為期長達十年之久,在這期間出版過一些工程技術論著。1864年被選為西班牙物理數學自然科學院院士。
1865年9月資產階級革命后波旁王朝垮臺,他積極參與公共活動,在隨后的七年內擔任過政府大臣,曾入選議會,負責成立了西班牙國家銀行。
埃切加賴少年時代就酷愛戲劇,1874 年正式開始戲劇創(chuàng)作。這一年他寫成劇本《存根簿》,演出后大獲成功。同年還上演了《復仇者的妻子》。
1883年他當選西班牙皇家語言科學院院士。
此后,他埋頭創(chuàng)作,每年完成三四部作品,在三十年之內,先后寫出一百多部劇本,成為西班牙戲劇史上少有的多產劇作家。他的劇本有新浪漫主義劇,如《在劍柄里》(1875)、《拉維納的角斗士》(1876)、《在柱子和十字架上》(1878)、《在死神的懷抱里》(1879);哲理劇,如《沒有岸的海》(1879)、《偉大的加萊奧托》(1881)、《兩種責任間的沖突》(1882)、《孬種》(1886)、《庸俗的高尚》(1888);象征主義劇,如《堂胡安之子》(1892)、《發(fā)瘋的上帝》(1900);風俗諷刺劇,如《初出茅廬的評判家》(1891)、《總是那么可笑》(1890)、《瑪麗亞娜》(1892)。他的不少劇本都涉及到宗教問題,如在《在柱子和十字架上》中,他抨擊羅馬正教的極端主義,《嘴唇上的死亡》(1880)攻擊加爾文教的迫害;《兩種責任間的沖突》抨擊無神論,也抨擊宗教偏執(zhí)。
埃切加賴大部分劇作都是悲劇。他堅信,戲劇的崇高“就在于痛苦、悲傷與死亡之中”。他最著名的劇作《蠢人還是圣人》(1895)最清楚不過地展示了這一戲劇哲理。
有的評論家批評他的劇本風格花哨、情節(jié)機械、人物心理動機謬誤等等。他在《初出茅廬的評判家》一劇中予以回擊。
埃切加賴劇中的許多人物都遭受其父親造下的罪孽,例如《堂胡安之子》、《壞血統(tǒng)》(1902)中遺傳的疾病摧毀了主人公生活中的一切希望。
埃切加賴熱愛自由,反對專制獨裁,具有西班牙戲劇家共同的明顯標志。他的作品以深刻的道德寓意而著稱。
1904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是:“由于他大量的劇作,以其獨特、新穎的風格,復興了西班牙戲劇的偉大傳統(tǒng)。”
1995年,漓江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作品集《偉大的牽線人》,收入他的三部劇作;另外,我國還發(fā)表過他的隨筆《人·科學和其他》及遺作自傳《往事的回憶》中的片斷。
臺灣出版了他的《被洗凈的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