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愛的摧殘與藝術(shù)創(chuàng)造 1

愛琉璃 作者:潘國靈


當(dāng)丘比特的愛箭從身上拔出,人們準(zhǔn)得承受一輪愛的摧殘。唯藝術(shù)家將痛苦的吟哦化成詩,愛神與繆斯女神在此重疊了。

我捧著《愛的摧殘》,一三四○年用意大利語寫成的作品,不久前由臺灣網(wǎng)絡(luò)與書翻成中文,落入今人之手;文字魔法,莫過于貫通隔世心靈。此書作者,就是以《十日談》(Decameron )聞名于世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中譯本叫《薄伽丘的愛情談:愛情十三問與愛的摧殘》,實(shí)則結(jié)合了作者同一年先后完成的兩部作品:《愛情十三問》和《愛的摧殘》。這年,薄伽丘二十七歲。

《愛的摧殘》原名F i l o s t r a t o ,據(jù)作者說,此字意為“被愛情擊倒的人”。擊倒他的女神,是已婚的西西里國王女兒菲婭美達(dá)(Fiammeta),這個(gè)名字,在《愛情十三問》、八年后作者的成名作《十日談》中都出現(xiàn)過。薄伽丘對伊人傾慕不已,但身份懸殊,加之禮教約束,注定是無望之愛。薄伽丘飽受愛之摧殘,唯有將憂傷化成文字,他借特洛伊羅斯(Troilus)與克瑞西達(dá)(Cressida)的古希臘傳說,來訴說自己靈魂的哀思。①他在序中便坦然地對菲婭美達(dá)說: “當(dāng)你展讀此書時(shí),若讀到克瑞西達(dá)離去后特洛伊羅斯如何在啜泣悲傷,那么,你便能夠清晰地知道并了解到我的哭泣、熱淚、嘆息與憂傷。”如果《愛情十三問》的議論還算是出自思想的愛的悲傷,那《愛的摧殘》便是發(fā)自心靈的愛的悲愴。

常道世事變幻莫測,沒有人踏進(jìn)同一條河流兩次,但有些東西,看來還是千古一樣,如愛的狂喜、忘情、嫉妒、絕望。推得更遠(yuǎn),我甚至想到公元前古羅馬奧維德在《情愛錄》中寫的愛情憂傷:“地力消耗,我們下種,田疇未必始終都有好收成。船兒航程難料,未必總能乘上順風(fēng)。快樂無多,而憂愁不少,這就是談情說愛的人的命運(yùn)。”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