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到一位在文藝界聚會活動中極活躍的朋友在嘆苦:“我像一個水泡,整個社會活動像個漩渦,我只能順著漩渦打轉(zhuǎn)!”
我又聽到一位活躍于政界的先生在嘆息:“今天在臺北,應酬活動多,才能表現(xiàn)出男人在事業(yè)上優(yōu)越的成就感,這種‘應酬文化’已經(jīng)成為社會壓力,誰不這樣做,就得去抵抗這種強大的壓力!”
我不知道這算不算是‘都市文化’必有的一部分?但我知道如此隨著潮流打轉(zhuǎn),天天出沒在熱鬧應酬中的人,一定無法思考。節(jié)目表排得滿滿的,甚至吃一頓飯要趕三個飯局的人,只不過陶醉在“生活充實”的假象里,旁觀者看他像個空殼子的沒頭蒼蠅,究察其內(nèi)容是極為蒼白空虛的。所謂“精神愈外馳,腳跟愈散漫”,日子一久,天天必須依賴虛幻的熱鬧過活,一冷清就失魂落魄了。
這種忙碌熱鬧的浮淺生活,必然喪失“獨處時分”的靈慧特質(zhì),古人重視獨處,認為獨處就可以“神不濁”,默坐就可以“心不濁”,獨坐之時,才體會忙碌的耗神昏聵,心神一味外馳,多一事增一事的累,識一人費一人的心,只有獨處才可以省事,省事就可以心清,心清才可以神旺,所以獨處可以收攝精神,凝聚生命的全力。
獨處靜坐之中,有一股清明之氣,從孤獨處生出來,心光一片,照見了自己,也照見了萬物,照徹了事物的所以然,于是有“靜一分,慧一分”的效果。獨處就是在求這一分清明,所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有這分清明,求道則易悟,為事則易成,從事藝文創(chuàng)作則神思奇逸,所以獨處可以養(yǎng)精、養(yǎng)氣、養(yǎng)神、養(yǎng)德,對德業(yè)與藝術生活都是有益的。
古人就是從“是否愛熱鬧”、“能否慎獨”上去分辨君子與小人的,君子將獨處作為凝聚精神的好方法,獨處不單是眼瞪天花板而已,而是要“扶起此心”,使心氣寧靜,精神竦立,只有凝聚精神不昏散的人,內(nèi)在趣味世界才會呈現(xiàn),這種人,心才不會被形役,理才不會因勢移,在眾昧時不昧,在群疑時不疑,任他舉世滔滔,他不隨波逐流,不驚眩附和,還能保持一個完整不破的自我。再則君子能體會獨處時廓然清閑的“中”的境界,不墮于空,不滯于有,獨處時性情是最“和”的,一切從安分慎獨做起,必無妄念,空凈灑脫,這才體會出獨處的樂趣。難怪連西方哲人也說:“利用機會獨處的人,通常都有深度。”
小人則最害怕獨處,因為無事孤獨時感到一切落空,寧可時刻都有事,心需要不歇地“逐物”,逐物才覺得身心落實,連酒色財氣、交際應酬也覺得是生活地位的憑借,不虛此生。所以清代的湯斌要說:“小人只是不認得獨字。”
朋友們,抵擋習俗,才是豪杰之士,抗拒熱鬧的“應酬。文化”壓力吧,珍惜獨處時分,珍惜生活中內(nèi)在的趣味世界,“閉門皆樂地,高枕即安居”,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