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特別收錄了中國最有民間影響力的女企業(yè)家張欣。她十四歲,經(jīng)歷了“文革”,告別了父親,奔至香港投靠媽媽;沒有母愛的渴望,只要求母親給她一個可居留的身份。抵港第二天即當起紡織廠女工,沒和他人比命運,比家世,比衣裳,比親情,比嘆息……一切愿望,卷起袖子,當女工,存夠了錢,離開這機械般的人生狀態(tài),勇敢尋夢。終于,工作了五年,毫不遲疑買了一張One-way Ticket,前往倫敦,在鄉(xiāng)下找到半工半讀的機會,一切靠自己,劍橋大學畢業(yè),沒有時間湊上徐志摩“再見康橋”的文藝詩意,直奔華爾街工作。她的命運一切必須靠自己,所有羅曼蒂克的慢歌、哭劇,都與她無關(guān)。關(guān)于那一段歲月,回憶起來,張欣只有一段話:“每天賣炸魚和薯條,晚上剩下包回家吃,現(xiàn)在再看了,就想吐。”
瞧!生命是多么可貴的禮物。有人沒有機會長大,留下悲傷的父母在病房里偷偷哭泣;有人花時間抱怨、虛耗無用之事;有人在小酒館里學習半導體,成為國際級企業(yè)家(張忠謀);有人走過多年寂寞后,撐下來,盡情揮灑(李敖、李安、侯孝賢)。
與《我相信失敗》不同,這一本《我害怕成功》更多是企業(yè)界與文藝界公認的“成功人物”。但他們的人生在成功之前,成功過程中,成功之后皆充滿了波折。李安是許多人最感動的故事之一,他自小是一個在我們的傳統(tǒng)價值觀中不夠“成功”的例子,但也因此把大半生命蹲在低點,觀察人性的幽微,因而對各種不同類型的人有了特殊的情感,終而表現(xiàn)于他拍攝電影的敘事柔情。紛擾的歲月在每個人物身上都會刻下不同的負荷或啟發(fā),走不出來的是負荷,跨越的是啟發(fā)。而耽溺其間的,往往得到的是傲慢后的蒼涼;懂得悲壯學習面對命運挑戰(zhàn)的,“挫折”不過是另一篇“啟示錄”。
生命是一冊繪本,它成為什么色彩,畫筆在你自己手中。這是李敖一生追求的態(tài)度,絕不向時代投降。
如果一個兒童癌癥病房的孩子,都能微笑面對生命倒數(shù),不向生命輕易投降,請在你的生命畫本上,也畫上最溫柔、謙卑、愛或者勇敢的色彩及圖案。
感謝所有的貴賓、中天電視臺、裕隆集團,更感謝所有的工作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