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們選定當天見報稿件后,在模擬版樣紙上確定稿件位置(這種版樣紙上早已標明了廣告的不同位置和大?。?,然后依其重要程度確定標題所占欄數(shù)。當然,所有的編輯都可向A組新聞版推薦重點稿件,擬見報稿及編輯意圖經電腦轉到版面編輯處。
版面編輯—拼版—編輯?此后,就是稿件的文字編輯工作了。各部門編輯管轄下的版面文字編輯接到稿件后,要細心地核查稿件的內容、拼寫、事實是否準確,和寫作是否符合本報風格,接著為稿件制作標題。這一切完成后,稿件就準備拼版。于是稿件被送到計算機控制的照相排版房。在那里,照相根據需要的尺寸為稿件“照相”,然后白底黑字的一種紙“相片”又被送到拼版架上。人們按模擬版樣的要求,把紙“相片”貼在正式版樣紙上。這時,各有關編輯只需簡單過目,確信每篇稿件適得其所,報紙就準備制版印刷了。
這就是赫赫《洛杉磯時報》一般的編輯過程:少環(huán)節(jié),快節(jié)奏,高效率,而且,說起來相當簡單。
重心
也有不很簡單的,這就是報紙的頭版和社論版。
美國報紙因為篇幅極大,所以更加看重能使讀者一目了然的報紙頭版。報紙不在頭版刊登廣告,選擇新聞時也非常慎重。嚴肅大報往往把重大國際新聞和全國新聞放在頭版,而且每次刊登7~8條新聞,每條都在內頁轉版。因為一個版的容量畢竟有限,所以許多報紙又在較突出的三版開辟了新的要聞版,稱為“次頭版”。顧名思義,“次頭版”也可以受到僅次于頭版的“待遇”。
在《洛杉磯時報》以及美國一些其他報紙,我都曾有機會參加他們的“編前會”——那是專門研究報紙頭版版面的編輯碰頭會。
《洛杉磯時報》主編喬治負責主持每天下午2點30分的編前會。美國報社這樣的會通常時間很短,一二十分鐘即結束。開會時,每人分發(fā)一份打印的當日可上頭版及“次頭版”的稿目,所列的稿件數(shù)量遠遠超過版面容量。
會上先由各部門編輯介紹本部門稿件的內容(此時多數(shù)稿件可能還未完工),再由喬治介紹某些綜合稿件。編前會上一般是國內編輯、國際編輯和都市編輯先發(fā)言。當然,各個編輯,如體育編輯、藝術編輯、觀察編輯等,都可以而且有責任向頭版推薦稿件。
雖然美國報紙的大多數(shù)版面往往由編輯一錘定音,但在確定A組頭版稿件時卻總是反復斟酌,相當“民主”。當然,最后上什么稿是由總編輯敲定的,而且一般來說,編前會只是對上什么稿件有了基本意見。直到當天夜里報紙最后版截稿,重大新聞隨時可能發(fā)生,報紙的頭版常常要變動多次。有時遇到特大新聞,報紙在截稿期過后再改版也是有的。
美國報紙影響輿論的重要手段就是社論。美國人特別看重自由意志、自由言論,所以報紙雖屬私人所有,但代表報紙立論的社論卻因之更有權威性。一家嚴肅大報發(fā)行上百萬份,讀者對象又多為知識分子精英,報紙社論對某一事件、某一人物之褒貶,其影響之大就難以估量了。正因為此,美國那些名牌大報總是不惜重金雇用最出色的作者到報社社論部工作。報紙對每一篇社論的發(fā)表也相當審慎。
《洛杉磯時報》的“社論·言論”版平時位于報紙B組,星期天則刊登在《言論》???。
每天上午9點20分,《洛杉磯時報》的社論部都要召開社論會議。社論編輯和作者們經過討論,確定次日報紙社論的題目和觀點。然后,作者們領回各自的任務。
10點30分,社論部成員須到報社會議室,與總編輯、主編、助理主編,以及國際、國內和經濟編輯碰頭,再次研究初定的題目,聽取這些人的意見和建議。報紙發(fā)行人有時也參加會議。
然后才是作者們寫作的時間。社論下午三四點交稿,經社論編輯改定后,同樣需新聞編輯和版面編輯進行文字標題處理后才能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