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美國的大報錄用記者雖要求“經(jīng)驗”,但絕非什么形式主義的條條框框。新聞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人才競爭,因此,美國報紙一方面選人極嚴極精,另一方面,選才用才也是不擇手段、不拘一格的。那些著名大報的主編時刻注視著國內(nèi)一些中等報紙的情形,一旦發(fā)現(xiàn)出色者,即儲入計算機備案。以后本報職位出缺時,便親自出馬相邀。遇有才華卓著的新聞人才,還會立即不惜一切去“挖墻腳”。所以,做著美國式“記者夢”的青年只要確有才能,機會總是在召喚。一個人在一夜之間從小鎮(zhèn)遷往首都,從小報記者變成大報記者是常有的事,絕不會有“單位所有制”之類的無端羈絆。
不過我還有問題:“為什么青年記者不做這樣的自我設(shè)計:‘記者—編輯—總編輯’?比如像你,吉恩?”
吉恩內(nèi)向,躊躇半晌,說:“編輯總比記者少,當總編輯的機會就更少了。但主要還是青年記者們希望自己有更大的天地,能成為作家。你明白嗎,一般記者就叫記者;名記者就是作家了。當然只有大報記者才更有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作家。他們有更多的機會,更高的水準,也更容易出名……”
哦,又是記者——作家(名記者)。聽到此,我不禁暗自感慨:原來世界盡管很大,而美國記者與中國記者做起夢來有時也會相似。
杰米的一天
美國青年的“記者夢”再甜再美,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他們也必須從《電訊報》這樣的報紙一步步干起。
歐克萊爾市《電訊報》報社就坐落在城西。那是幢造型典雅、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的銀灰色平房。地下室里,是設(shè)備先進的印刷廠;地面房屋裝修考究、布局有致,為辦公區(qū)。35人組成的報社編輯部位于整幢房子的左側(cè),幾乎所有人都在一間大廳里辦公,只有吉恩、報社發(fā)行人和主編各自的單間辦公室與編輯部大廳用玻璃墻隔開。
吉恩跨進編輯部大廳,把我?guī)У匠鞘芯庉嫭旣惷媲?,說:“你不是想了解記者的生活嗎?瑪麗會幫助你的?!?/p>
瑪麗所轄城市部是《電訊報》編輯部第一大部。這位40歲的女編輯手下除一名助理編輯外,還有6名記者,分管歐克萊爾市的市政府、司法、警察、學(xué)校、科技、宗教等6個領(lǐng)域的報道,又稱把口記者(beat reporter)。
瑪麗幫我了解記者生活,第一件事就是安排我對警察局的把口記者杰米“跟”上一天。
當時是上午9時,距作為下午報的《電訊報》開印時間只有三小時了。杰米關(guān)上辦公桌上的計算機終端,對我說:“走吧,我正好該到口子上跑一圈了?!?/p>
我和杰米跳上報社的一輛公車。杰米啟動汽車后,又扭開方向盤下的專用無線電監(jiān)聽系統(tǒng)。于是,汽車在行進中,可以聽到當?shù)鼐炀盅簿行恼{(diào)動巡警車的命令。
杰米告訴我,汽車上的無線電通訊系統(tǒng),是報社在警察局的協(xié)助下安裝的。此外,城市編輯的辦公桌旁也有監(jiān)聽器,每天24小時了解市內(nèi)突發(fā)性罪案的動態(tài)。遇有重大事件,編輯可立即派記者和攝影記者趕赴現(xiàn)場。他還介紹說,在《電訊報》,除了警方把口記者,其他記者都用自己的私車完成采訪任務(wù),然后記下公里數(shù),向報社報領(lǐng)汽油費。
我們的汽車去了幾個巡警站,又來到醫(yī)院急救室。杰米到處都熟得很,進屋后從秘書到警長個個直呼其名,人們對他也親熱得很。他總是先聽人們簡要談情況,然后查看辦公室的公務(wù)記事簿和各種記錄。按美國的《信息自由法規(guī)》,這些對記者都是公開的。我們轉(zhuǎn)了約一個半小時后回到報社。
在編輯部里,經(jīng)過瑪麗的首肯,杰米的4條短稿很快就完工了。這時,距出報還有30分鐘。杰米招呼我:“走,現(xiàn)在能去喝杯咖啡了?!?/p>
回到辦公室,散發(fā)著油墨清香的新報紙已放在辦公桌上。在這一期,杰米改寫或撰寫的稿件共有三四千字,全是當天的活兒。杰米核看了一下自己的稿件,又卷起5份報紙,招呼我去做第二次“輪回采訪”?!耙苍S還有新聞,可以登到報紙的最后版上呢!”他解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