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杏子口的三個石佛龕
由八大處向香山走,出來不過三四里,馬路便由一處山口里開過。在山口路轉(zhuǎn)第一個大彎,向下直趨的地方,馬路旁邊,微僂的山坡上,有兩座小小的石亭。其實也無所謂石亭,簡直就是兩座小石佛龕。兩座石龕的大小稍稍不同,而它們的背面卻同是不客氣的向著馬路。因為它們的前面全是向南,朝著另一個山口——那原來的杏子口。
在沒有馬路的時代,這地方才不愧稱做山口。在深入三四十尺的山溝中,一道唯一的蜿蜒險狹的出路;兩旁對峙著兩堆山,一出口則豁然開朗一片平原田壤,海似的平鋪著,遠處浮出同孤島一般的玉泉山,托住山塔。這杏子口的確有小規(guī)模的“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敵”的特異形勢。兩石佛龕既據(jù)住北坡的頂上,對面南坡上也立著一座北向的,相似的石龕,朝著這山口。由石峽底下的杏子口望上看,這三座石龕分峙兩崖,雖然很小,卻頂著一種超然的莊嚴,鑲在碧澄澄的天空里,給辛苦的行人一種神異的快感和美感。
現(xiàn)時的馬路是在北坡兩龕背后繞著過去,直趨下山。因其逼近兩龕,所以馳車過此地的人,絕對要看到這兩個特別的石亭子的。但是同時因為這山路危趨的形勢,無論是由香山西行,還是從八大處東去,誰都不愿冒險停住快駛的汽車去細看這么幾個石佛龕子。于是多數(shù)的過路車客,全都遏制住好奇愛古的心,沖過去便算了。
假若作者是個細看過這石龕的人,那是因為他是例外,遏止不住他的好奇愛古的心,在沖過便算了不知多少次以后發(fā)誓要停下來看一次的。那一次也就不算過路,卻是帶著照相機去專程拜謁;且將車駛過那危險的山路停下,又步行到龕前后去瞻仰豐彩的。
在龕前,高高的往下望著那刻著幾百年車轍的杏子口石路,看一個小泥人大小的農(nóng)人挑著擔(dān)過去,又一個戴朵鬢花的老婆子,夾著黃色包袱,彎著背慢慢地踱過來,才能明白這三座石龕本來的使命。如果這石龕能夠說話,他們或不能告訴得完他們所看過經(jīng)過杏子口底下的圖畫——那時一串駱駝?wù)谝粋€跟著一個的,穿出杏子口轉(zhuǎn)下一個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