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修訂版后記

1901 作者:王樹增


我兒時的家在北京宣武門外的城墻根下。在我遙遠而朦朧的記憶中,長長的胡同總是那么幽深恬靜,各家門樓前的門礅總是那么古舊斑駁。春日里古槐繁花垂掛,棗花香氣濃郁,鴿群雨點一般掠過抬頭便可望見的城墻上的湛藍天空。城墻根下那些串糖葫蘆的、磨刀的、扎風箏的總能給我種種驚喜,每當捏面人的吆喝聲響起來的時候,我和伙伴們都會像小旋風一樣掠過整條胡同。

半個多世紀后,我出生的那個地方樓群聳立,老人們聽說樓宇的名字叫崇光百貨,年輕人誰都知道那里有個SOGO。宣武門的城墻如今只留存在老照片上。地鐵開挖的時候,灰磚砌成的城墻倒塌下來。在那以前的每一個除夕之夜,我們都會爬到城墻上去放鞭炮,一掛掛的鞭炮炸響的那一刻,長長的城墻在暗夜里流光溢彩。往事如夢,永遠地縈繞在我的人生記憶里。

京城的變遷猶如一代代京城人生命的更迭。

京城的歷史對于近代中國猶如一個民族生命的更迭。

在一八四0年英國人用艦炮轟開中國的國門之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皆為“蠻夷”的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根深蒂固,歷代朝廷和臣民無不認為那些越洋過海來到中國的洋人是來臣服的。直到一八九四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當中國所有的海岸大炮以及位居世界第六的艦隊都無法阻止“蠻夷”入侵的時候,中國人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劇烈的心靈蛻變。這種蛻變在墨守成法與變革維新的沖撞中痛不欲生,最終導致了幾千年歷史上最恐怖與最悲傷的故事發(fā)生,導致了一個古老而巨大的國家傷筋動骨的劇變。一九00年夏,京城的七座城門同時打開,十萬義和團農(nóng)民沖進城內(nèi),王府的花園豪宅被抄洗一空,西什庫教堂遭到圍攻,反對排外的大臣被押到菜市口斬首,東交民巷使館區(qū)被毀為廢墟……一年以后,庚子巨禍的直接后果《辛丑各國和約》在北京簽訂,它讓中國付出的慘重代價是:國家的一半重臣大員被朝廷自己下旨殺掉;幾近天文數(shù)字的賠款讓國人所承擔的捐稅達到極限;因為外國有權(quán)駐軍,中國被剝奪了所有的國防安全,整個國家門戶洞開……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稱此事變“創(chuàng)深痛巨”可謂“薄海驚心”,而軍機大臣兼吏部尚書榮祿認為:“此一紙上條文,又為將來無數(shù)困難問題發(fā)生之源。”

中國為何會遭遇如此巨禍?

大歷史中的所有人物緣于何種因由紛紛出場?

導致時局聚變的細微而隱秘的誘因深藏在哪里?

中國人是怎樣混淆生活的真實與表演的情境的?

歷史的悲傷景象還會在這片國土上重演嗎?

新世紀來臨的那個冬季,我從北京坐長途汽車去了保定,看了當年的直隸總督府,還有總督府對面的蓮花書院。一九00年炎熱的夏季里,環(huán)繞京城的高大城墻并沒有擋住外國聯(lián)軍的進攻,當美軍沖到天安門前瞄準著巨大宮門的門栓準備開炮的時候,清廷所有的大員紛紛開始自殺或是逃亡。大清歷史上唯一的滿族狀元、道光皇帝的老丈人、戶部尚書崇綺逃到了保定,沒有來得及跟隨他出逃的家人全部落入聯(lián)軍之手。崇綺的妻妾、女兒、兒媳被聯(lián)軍關(guān)在天壇里肆意凌辱——“數(shù)十人輪奸之。”女人們被放回家后,崇綺的兒子崇葆“憤恨無地”,在自家府邸的院子里挖了個大坑,先把母親和年幼的孩子活埋了,然后又為自己挖了個坑,在坑邊“自縊身死”。崇綺之妻瓜爾佳氏帶領(lǐng)剩下的家人也全部自殺。身在保定的崇綺得知這一消息“羞憤交加”,“大哭一夜”。然后,他搓了一根結(jié)實的繩子,把自己吊死在保定蓮花書院的房梁上。一百年過去了,蓮花書院在時光的塵埃里寂靜無聲,宛如今天國人一片蒼白的歷史記憶。中國人對歷史的記憶與忘卻是有選擇的,而這種選擇一旦成為一個民族慣常的稟性,那么任何悲劇的發(fā)生都會被尋找到令人忘卻真相的借口。

《1901》是在一種惆悵的心情中寫完的。我想用強大深厚而又激情內(nèi)斂的敘述方式描繪出我們這個民族的面孔與表情;之所以選擇了一百年前的那段歷史,是因為中國人千年不變的面孔在那時突然表情急劇豐富起來,猶如舞臺上夸張的戲劇表演。曾在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來到中國的外國人說:“我們必須注意這樣的事實,那就是中國人作為一個種族,具有強烈的做戲本能,很輕微的刺激,就能使中國人進入戲劇情境,將自己當成一部大戲里的一個角色。”而令人遺憾的事,百年以來,在許多重要的歷史時刻,中國人依舊在用戲劇精神支撐著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于是匪夷所思的種種歷史悲劇得以再次發(fā)生。我試圖在《1901》中揭示并反思我們這個民族的性格特征,因為這些特征深深地融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血脈中,影響或決定著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面貌以及命運沉浮。

當然,迄今為止,人類所有書寫的歷史都不是歷史本身。無論記述歷史的人如何標明自己客觀,其用文字呈現(xiàn)的歷史都難免滲透著記述者個人的情感傾向與道德評判。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事件的真正面目,是我們永遠無法徹底知曉的;哪怕是歷史事件的親歷者,其對歷史的復述也必定是局部的,是帶有個人價值觀的敘述??墒?,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對人類血脈相傳的歷史保有無窮無盡的興趣,我們才會在歷史的敘述中尋找到對應(yīng)當代生活的提醒或是注釋。

中華民族的覺醒與復興,盤桓百年,歷盡滄桑,時至今日依舊任重而道遠?;仡欀腥A民族希圖富強的曲折歷史,是為了我們對于明天所懷有的斑斕夢想。

《1901》是寫給當代中國的。

《1901》于二00一年出版,二00四年再版,此次重新修訂出版的過程中除改正之前的差錯,又加添了一些史料以使史據(jù)更加豐厚。

感謝黃明雨先生,十年前他無意間讀到此書,從東城跑到西城來與我徹夜長談。我仍清晰地記得那個春夜京城萬籟俱靜,關(guān)于國家、民族與個人的話題談過以后,他要求自己必須成為《1901》第二版的出版人。他做到了。感謝何亮亮先生,我與他素昧平生,他在香港的報紙上撰文說:“中國最好的歷史著作往往不是歷史學家作撰,本書又是一例。《1901》敘事的規(guī)模宏大,時間上溯明朝,是對明以來痛史的一個總結(jié),對國人有振聾發(fā)聵之效。”我相信他的評述讓更多的海外讀者關(guān)注到《1901》。感謝瑞典《每日郵報》的彭定鼎先生,他不斷地到出版社買書,不斷地推薦給他的朋友閱讀,直到有一天在北京的天倫王朝飯店,他讓我見到了十幾個國家的文化參贊,他們的國家在一百年前曾派軍隊攻入北京城,而百年之后我們卻能共同坐在午后的陽光下嘗試著交流對歷史的看法。那一瞬間,我體會到什么是“人生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彭定鼎先生以為:“歷史事件在《1901》中并非敘述的主體,而是所有歷史人物心靈‘出場’的背景;連貫的不是頻發(fā)的歷史事件,而是中國人紛亂的心緒歷程。”

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

值此《1901》修訂版出版,我希望有更多的讀者讀到它。

2011.1.18   北京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