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樹,讓人們期待的還有很多,當(dāng)我們走進剛剛竣工的玉樹民族中學(xué),不禁眼睛一亮。這座新建的民族中學(xué),是在原來舊校區(qū)廢墟上重建的,新校區(qū)比舊校區(qū)擴大了好幾倍。校園內(nèi)建有足球場、籃球館,教學(xué)樓中的教室寬敞明亮,階梯教室、實驗室、圖書館一應(yīng)俱全。讓人感動的是,在教學(xué)樓頂層,還特意為藏族師生裝修了一間藏式文化活動室。寬大的活動室,完全按藏族風(fēng)格裝飾彩繪,藏經(jīng)閣式的書柜、傳統(tǒng)民族圖案的桌椅、一幅巨大的唐卡,使整個活動室充滿了濃郁的藏文化氛圍,置身其中,令人感慨不已。玉樹災(zāi)后重建,如果各項工程,都能充分尊重藏族歷史文化,與玉樹山川地貌和諧不悖,讓藏族同胞在未來的歲月中,面對世代聚居的故鄉(xiāng),記憶得以延續(xù),文化得以傳承,生活不感覺陌生,我想這樣的重建,才是玉樹藏族同胞所期盼的。
玉樹地處高原,氣候寒冷,每年的施工期非常短暫。災(zāi)后重建工作百廢待興,兩年的重建中,最先建成的是醫(yī)院、學(xué)校、百姓住房。而當(dāng)我們走進舉行座談會的玉樹州委、州政府辦公處時,發(fā)現(xiàn)這里還是簡易的臨時建筑,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地處青、川、藏交界的玉樹,屬康巴藏族。歷史上被藏族人民尊為“迎佛路”的唐蕃古道,玉樹是途中的樞紐重鎮(zhèn)。這條穿越1300多年的歷史古道,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演變、民族融合。漫漫長路,將中原與青海、四川、西藏、尼泊爾、印度連接起來;千年古道,往來著各種貨物、傳播著各種文化。藏傳佛教在玉樹已有800年的歷史,玉樹地震后,各處寺院得以最先修復(fù)。在玉樹期間,我們有幸遇上歇武寺活佛的坐床儀式。那天一早,我們趕到美麗的嘉塘草原,眼前的景象讓人仿佛置身在遠古的部落節(jié)日。從各地趕來的藏族同胞,絡(luò)繹不絕地匯集于此,草原上遍布著各色帳篷。在一塊開闊的草地上,搭起一座莊嚴肅穆的黃色帳篷,里面陳設(shè)著儀式所需的各種法器。來此的藏族同胞,從老人到孩子,身著隆重的節(jié)日盛裝,尤其是婦女的裝束,可謂草原的一道絢麗風(fēng)景。服裝、發(fā)型、佩飾,珠光寶氣、內(nèi)蘊豐富、楚楚動人??峙轮挥性谶@一時刻,才會有機會如此集中地領(lǐng)略到藏文化的精髓。
儀式開始,人們排起隊伍,魚貫進入黃色帳篷,垂垂老者、懷中孩子,都虔誠地來到小活佛面前,接受他的摸頂。通過他的手,將不相識人們的心靈溝通起來,賜福的同時,也獲得了心靈的溝通。摸過頂?shù)娜藗?,欣喜地回到草原,開始了與天地共舞的歡慶時刻,奔放絢麗的舞蹈,立刻將草原沸騰了。舞蹈的人們,長袖拂動著白云,歌聲激蕩著高原,這一刻,天地通過藏族同胞的舞蹈,又一次融為了一體。
稱多康囊寺,建于1207年,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坐落在嘉塘草原一處山坡上,寺廟依山而建,建筑宏偉。踏著層層石階走入寺門,寺中供奉著一尊高達十幾米的金剛釋迦牟尼佛像,四周的墻壁上,繪有精美的宗教壁畫。
熱情的康囊格西·喇嘛彭措仁波切介紹,目前寺中有400多僧侶,開設(shè)有藏、漢、英文化課程及五部論著的研修班。同時還為當(dāng)?shù)厝罕婇_辦有民族服裝制作、唐卡繪畫、民族舞蹈培訓(xùn),以使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光大。
站在康囊寺頂,極目遠望,美麗的嘉塘草原,綠草茵茵,一派生機。蜿蜒的河水,泛著晶瑩的波光,沉醉地靜靜流淌著。只見幾個穿著紅色袈裟的小僧人,追逐嬉戲在草原上,陣陣笑聲,蕩漾在充滿陽光的草原上。聚居在青藏高原的藏族同胞,世代與藍天、草原、牛羊相伴,性情溫和,勤勞善良。藏傳佛教凈化著他們的心靈,使他們在生命中敬畏自然、感恩山川、熱愛故鄉(xiāng)。望著這些善良的人們,我怎么也想不通,會出現(xiàn)“3.14打砸事件”!是什么改變了他們善良的心靈?望著眼前這祥和的景象,我在心中苦苦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