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見遠(yuǎn)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越移越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際天而來,聲勢雄偉已極。潮水越近,聲音越響,真似百萬大軍沖鋒,于金鼓齊鳴中一往直前。
……潮水愈近愈快,震撼激射,吞天沃月,一座巨大的水墻直向海塘壓來……月影銀濤,光搖噴雪,云移玉岸,浪卷轟雷,海潮勢若萬馬奔騰,奮蹄疾馳……但潮來得快,退得也快,頃刻間,塘上潮水退得干干凈凈。
金庸本名查良鏞,他幼時即熟悉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八的“海寧潮”,這是他生命中刻骨銘心的“海寧潮”,所以,他在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中以動情的筆觸寫下“十萬軍聲半夜潮”這一大自然的奇觀。
地處錢塘江北岸的海寧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不論叫海寧州還是海寧縣,都屬杭州管轄,1935 年后才歸嘉興。這個以海潮出名的濱海小縣自古以來人文鼎盛,被譽(yù)為“文化之邦,藏書之府”。據(jù)吳晗的《江浙藏書家史略》統(tǒng)計,海寧歷代藏書家達(dá)38 家,超過紹興、嘉興、海鹽等地,僅次于杭州,文風(fēng)之盛,可見一斑。近代以來著名的人物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都是海寧人(蔣、徐還是查家的親戚),查家也是人才輩出。
1923 年,查良鏞出生在海寧袁花赫山房(今袁花鎮(zhèn)新偉村一組),“一個五進(jìn)院的大宅子里,院內(nèi)有90 多間房子和一個大花園。”赫山房離觀潮勝地鹽官鎮(zhèn)相去不過十?dāng)?shù)里地,幼時他幾乎每年都要跟母親去看海潮,上小學(xué)時做童子軍,還在石塘邊露營過,半夜里瞧著滾滾怒潮洶涌而來……
良鏞的“良”是排行,他這一輩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個“良”字。《海寧查氏族譜》稱,先祖查瑜以下六世,沒有嚴(yán)格的字輩排行。自第七世起規(guī)定了字輩排行:“秉志允大,繼嗣克昌,奕世有人,濟(jì)美忠良?!钡讲榱肩O這一代正好是“良”字輩,再往下是“傳”字輩,“傳家孝友,華國文章,宗英紹起,祖德載光”。祖父給查良鏞取了個小名宜孫,因他排行第二,上面還有一個哥哥,大人都叫他宜官?!耙恕薄岸痹诤幏窖灾型簟?/p>
在他出生的年代,軍閥混戰(zhàn)連綿不斷,1924 年上半年浙江軍閥盧永祥與江蘇軍閥齊燮元為爭奪上海地盤,壟斷鴉片買賣,在離海寧不遠(yuǎn)的上海附近大打出手,史稱“齊盧之戰(zhàn)”。9 月,孫傳芳乘機(jī)自福建長驅(qū)直入浙江,趕走盧永祥,獨霸浙江三年之久。1927 年國民黨和蔣介石的勢力進(jìn)入江南,南京國民政府在“四一二”政變的血泊中浮起。
在動蕩的亂世,海寧仍保持著一份難得的從容與安寧,使查良鏞得以平靜地度過飄逸著書香的童年、少年時代。
一、海寧查家
自唐宋以來查氏即是大族,“查祝許董周”是海寧的五個大姓,查姓居首,查家成為歷久不衰的名門望族,袁花鎮(zhèn)上姓查的人很多,有“袁花鎮(zhèn),查半邊”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