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瑪格麗特·撒切爾出任首相、權力如日中天之時,評論家認為她暴露出了性格中的缺陷。有時她表現(xiàn)得急躁好斗,脾氣火爆,對年長的同事盛氣凌人;有時她會表現(xiàn)不滿;在別人看來,她對社會上的窮人缺乏同情心;她總是武斷地判別喜惡,并很少改變態(tài)度。對那些她認為喜歡溜須拍馬的部長和公職人員,她總是沒來由的態(tài)度粗魯。對其他女人,包括那些她覺得無趣的部長夫人們,她也是漠不關心,甚至經(jīng)常蠻橫無理。有些人認為,這些性格中的蠻橫無理和過分的固執(zhí)己見源于瑪格麗特內(nèi)心深處安全感的極度匱乏。即使這樣的說法不免有些夸張,但如果說促成這種說法的種種性格缺陷從來沒有在瑪格麗特的童年顯露端倪,未免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悖論之處就在于,正是瑪格麗特本性中好壞力量的沖突,才造就了未來首相身上如此復雜的性格?,敻覃愄卦谌蘸蠊_描寫、敘述自己性格形成時期的經(jīng)歷時,不得不小心翼翼地強壓住深藏在內(nèi)心的瑕疵,這也是令人嘆惜的。
1983年大選期間,在接受一名記者采訪,被問道她童年有什么收獲時,瑪格麗特回答道:
我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說,要努力學習,要證明自己的實力,要自力更生,量入為出。而你們受到的教育卻告訴你們說,清潔近于圣潔,要自尊,要樂于助人,對自己的國家懷有強烈的自豪感。
盡管這話出自瑪格麗特的自傳,但其所言屬實,只是可能并非完全真實。真相或許是,真正的童年時代的瑪格麗特·羅伯茨比她自述描繪的那個順從的女兒要更叛逆、更好辯、更缺乏安全感和更令人不快。這種自傳與真相的強烈沖突表現(xiàn)在瑪格麗特與自己強勢的母親的爭吵中,也表現(xiàn)在她與文法學校的校長的爭執(zhí)中。極有可能的是,那些怒氣沖沖的對峙正是童年瑪格麗特性格的一部分,卻同樣也是首相瑪格麗特性格的一部分。
所以,瑪格麗特成長歲月中的優(yōu)點遠勝于缺點。正是因為她在童年時代表現(xiàn)出來的極其自律和堅毅的性格,瑪格麗特才能去往比格蘭瑟姆更高更遠的地方;而格蘭瑟姆這座小鎮(zhèn)本身也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逐漸變得重要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