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日記現(xiàn)狀
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蔣介石的日記約始于1915年,28歲,止于1972年7月,85歲,距離去世只有3年。這一年,蔣介石手肌萎縮,不能執(zhí)筆,因此停止了長達57年的日記。蔣的這57年日記,遺失4年。其中1915、1916、1917三年,遺失于1918年底的福建永泰戰(zhàn)役。當時,蔣介石遭北軍襲擊,孤身逃出,日記、書籍大部失落?,F(xiàn)在能見到的1915年日記僅存13天,為蔣當年在山東任討袁軍參謀長時所記。胡佛研究院對外所稱1917年日記實際是蔣自撰的回憶,題為《中華民國六年前事略》,回憶1917年的個人歷史,并非日記。1924年的日記則可能遺失于黃埔軍校時期,毛思誠在20世紀30年代編輯《蔣介石日記類抄》時就未能見到。因此,蔣介石日記現(xiàn)存53年,共63冊。在中國以至世界政治家中,有這么長時段的日記存世,內(nèi)容如此豐富,大概絕無僅有。
蔣介石日記原由蔣本人保管。蔣去世后,由蔣經(jīng)國保管;經(jīng)國于1988年去世后,囑其幼子蔣孝勇保管。孝勇于1996年去世后由其夫人蔣方智怡女士保管。2004年經(jīng)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女士動員,決定寄存于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時間為50年。胡佛研究院的馬若孟教授及郭岱君教授親自去加拿大及美國加州的蔣宅,將這批日記攜到胡佛。
蔣介石日記的狀況并不很好。若干部分已經(jīng)霉爛、損毀。胡佛研究院接受這批日記后,立即投入力量修復(fù)、保存,并用現(xiàn)代科技進行攝影,制作復(fù)本。宋氏家族的曹琍璇女士和秦孝儀先生的高足潘邦正先生受蔣家委托對日記進行初讀,對涉及個人隱私的少量內(nèi)容進行技術(shù)處理。2006年3月首度向公眾開放1918至1931年部分。2007年4月又開放至1945年,其余部分將陸續(xù)開放。其少量技術(shù)處理部分將在30年后全部恢復(fù)原狀。
蔣介石日記有手稿本、仿抄本和類抄本、引錄本等幾種類型。胡佛研究院開放的蔣介石日記絕大部分由蔣介石親筆書寫,可以稱為手稿本或原稿本。蔣從早年起,即陸續(xù)命人照日記原樣抄錄副本。抗戰(zhàn)時期,蔣介石離開重慶出巡,為了防止遺失,有部分日記由秘書俞國華抄存。由于這兩種本子從內(nèi)容到格式和手稿本都一模一樣,因此可以稱為仿抄本。這種仿抄本,大陸保存少數(shù),胡佛研究院保存多數(shù),自1920年至1970年,中缺1924年、1948年、1949年各年。
蔣介石一生崇拜曾國藩,在很多地方都模仿曾。曾國藩有日記,有別人替他編輯的《曾文正公日記類抄》。上一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蔣介石陸續(xù)將自己的日記,來往函電、文稿等許多資料交給他的老師和秘書毛思誠保管。毛即利用這批資料編輯長編性著作《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同時,毛思誠模仿《曾文正公日記類抄》的體例,將蔣的日記分類摘抄,計有黨政、軍務(wù)、學行、文事、雜組、旅游、家庭、身體、氣象等十余種,統(tǒng)名為《蔣介石日記類抄》。我稱之為“類抄本”。毛的做法是首先摘抄蔣的日記原文,然后加以文字潤色,一般不改變蔣的原意。毛編完《民國十五年以前之蔣介石先生》一書后,《類抄》和少數(shù)蔣日記的仿抄本以及其他函電、文稿等就一直保存在寧波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毛氏后人將這批資料藏在夾墻里?!拔母铩敝校t衛(wèi)兵砸破墻壁,發(fā)現(xiàn)這批資料,逐級上報,一直送到公安部。公安部撥交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保存?!拔母铩焙?,毛氏后人將這批資料捐獻給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