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的一生擔任過很多職務(wù),他超乎常人的才能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等方面都有突出表現(xiàn)。不過,對于徐世昌本人而言,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文人,不管他后來巧治東三省、輔佐袁世凱的政績多么輝煌,在他的潛意識里,他仍舊是那個在清水衙門里終日與書相伴的翰林編修。
中國文人的歸隱情結(jié)由來已久,從魏晉南北朝開始,很多才華卓越的文人便以歸隱為豪。他們懷著報國濟世的思想,一邊希望“入世”廣濟蒼生,一邊又輕視財權(quán),希望“出世”享受田園之樂。正因為有著根深蒂固的文人思想,在徐世昌身上,才會發(fā)生很多世人難以理解的事情:徐在朝中舉足輕重,才華也絕不在袁世凱之下,然而,他寧可用大半生的時間支持和輔佐自己的好友袁世凱,也不愿主動出頭擔任要職;當袁世凱終于獨攬大權(quán),世人皆以為徐世昌終于能和袁世凱一起享受勝利果實之時,他卻出人意料地宣布引退,不再過問政事……徐世昌并不是一個貪圖權(quán)力地位之人,他的思想與中國文人的“歸隱”思想一脈相承,他心系國家又不圖名利,因此才會屢次宣布遠離政事,又因為政治的需要不得不重新涉政。
1916年6月,原本已經(jīng)決定在河南隱居的徐世昌接到袁世凱病危的消息,連夜趕回北平,并接受了袁世凱的臨終托付。這樣一來,有歸隱之心的徐世昌又不得不再次卷入政治的旋渦。
受袁世凱之托,徐世昌等人擬定大總統(tǒng)遺令,公告天下:依照《約法》第二十九條大總統(tǒng)因故去職,或不能視事時,副總統(tǒng)代行其職權(quán)。孰料,遺令一頒布,就引起了不小的波瀾。民國建立之初,孫中山曾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大總統(tǒng)去職之后,由副總統(tǒng)繼任總統(tǒng)之職;而袁世凱上臺后,又頒布了新的“約法”,規(guī)定副總統(tǒng)只有三天的代職期限,三天之后必須組織大總統(tǒng)選舉會,從袁親定的三個候選人中選出一位總統(tǒng)。當時黎元洪任副總統(tǒng),而段祺瑞則在袁世凱親定的候選人之列。盡管黎元洪最后當上了大總統(tǒng),但由“約法”引起的府院之爭卻持續(xù)了兩年之久。
以黎元洪為首的總統(tǒng)府集團和以段祺瑞為首的國務(wù)院集團之間的矛盾日益激烈。11月14日,徐世昌不得不再次返回京城,以“中間人”的身份調(diào)節(jié)兩派矛盾。徐世昌以“不入政界”的文人身份自居,自稱堅持中庸之道,絕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從中謀取私利。他建議將矛盾最激烈的府派孫洪伊、院派徐樹錚免職,任命張國淦為國務(wù)院秘書長,這樣一來,府院之間的矛盾才得以暫時緩解。
國事日益混亂,徐世昌沒有一天不想盡早脫身。然而,麻煩卻接踵而來。1917年6月,張勛趁黎元洪與段祺瑞矛盾之際,率領(lǐng)“辮子軍”進京,擁戴溥儀為皇帝,改此年為“宣統(tǒng)九年”,十二天后,張勛復(fù)辟破產(chǎn)。緊接著,黎元洪將國會解散,任馮國璋以副總統(tǒng)代理大總統(tǒng)事務(wù),而段祺瑞仍舊擔任內(nèi)閣總理。這一次,徐世昌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再次宣布引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