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們一致認為實行納捐取爵制破壞了軍功取爵制,助長了商人買官的風氣,致使許多士兵寧愿回鄉(xiāng)經(jīng)商也不愿入伍殺敵,甚至有部分士兵中途退役,這很不利于軍隊作戰(zhàn)。嬴政聽后覺得有理,何況秦國正在逐步擴大殲滅東方六個諸侯國的戰(zhàn)爭,將士作戰(zhàn)不積極必定影響戰(zhàn)爭的順利進行。
嬴政為了取悅將士,試政后第一次朝會便提出廢除納捐取爵的制度。呂不韋很惱火,他不認為嬴政真的想廢除納捐取爵制,而認為嬴政是借題發(fā)揮找他的過失,并想借此敲山震虎,樹立王權的威信。呂不韋當然不能容忍嬴政這樣做,他首先站出來反對,說納捐取爵制能夠緩解國庫虧空的壓力,所賣出的爵位也多是空頭爵銜,這一做法不僅于國無害,而且是斂錢的可行之策,并舉出齊楚兩國也開始效法這一事實來說明不能廢除。
呂不韋這一帶頭反駁,他的親信大臣也紛紛說出不能廢除的理由。眾大臣都懾于呂不韋在朝中的勢力,權衡利弊,認為嬴政尚不足以與呂不韋抗衡,都隨聲附和說納捐取爵的做法利大于弊,不能取消,至少現(xiàn)在還不能取消。只有尚書令昌平君擁護嬴政的主張,站出來和一些大臣就此事展開辯論。也有部分大臣不表態(tài),認為偏向哪一方都不利,于是以沉默的方式保持中立。最后眾人不歡而散。嬴政也因為支持自己的人太少不能獨自作出立即廢除的決定,只好把這事暫且放置不提,事實上等于允許納捐取爵制度繼續(xù)有效。
嬴政當著大臣的面與呂不韋發(fā)生沖突,等于公開了自己對呂不韋的態(tài)度。盡管呂不韋勝了,但呂不韋仍不罷休,決定再找機會挫挫嬴政的銳氣。只有徹底壓倒嬴政,他今后才會服服帖帖地聽自己的,自己的相位才會長久,遠大目標才可能實現(xiàn)。
事隔不久,呂不韋等待的機會就來了。
當五國兵馬分五路進犯渭南的消息傳到咸陽時,呂不韋便稱病不朝。嬴政召集群臣商討迎敵對策時,呂不韋也因病沒有參加,呂不韋的親信大臣明白他的用意,更加大肆渲染東方五國的合縱實力,一致聲稱必須是丞相呂不韋親自帶兵迎敵才能抗拒氣勢洶洶的五路兵馬,否則,咸陽可能危在旦夕。
嬴政從來沒帶兵出征過,對東方各國的兵力狀況多是從軍情奏報中了解的,也只是一知半解。他知道東方各國任何一國的實力都不足以與秦為敵,但幾國聯(lián)合就難說了。在他的記憶中,信陵君領導的那次合縱擋住了秦軍對魏國的攻擊,平原君與信陵君合縱解除了秦軍對邯鄲的圍困。僅這兩次就足以證明合縱抗奏的做法的確有效,如今再次合縱,五路兵馬分頭殺來,并且是有勇有謀的趙國名將龐援指揮,嬴政確實有些害怕,萬一秦軍受挫可能十年八年都不能再對外用兵,統(tǒng)一大業(yè)就將無限期延遲下去,先祖惠文王與昭襄王的悲劇又會在他身上重演。嬴政十分焦慮。
嬴政一個人坐在空蕩蕩的大殿里,心里真不是滋味,朝廷大臣雖多,關鍵時刻能夠為君王分憂解難之人實在不多,嬴政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君王稱自己為孤家寡人的含義。
嬴政正要起身離去,見尚書令昌平君去而復返,知道他一定有什么重要的事要單獨奏報,便賜他坐下說話。
昌平君歉疚地說:“大王,臣剛才遲遲沒有發(fā)表個人見解實在是因為有難言之隱。整個朝廷上下多是呂不韋的親信,臣正因為沒有依附于他才屢遭排擠,而臣又是楚國流落至此的客卿,根本沒有與他抗衡的實力,不得不事事小心謹慎,以防不測,請大王諒解!臣來是想聽聽大王對迎敵之事的看法,然后再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薄見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