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定“法”于一尊 (2)

秦始皇的霸主戰(zhàn)略 作者:東雄


呂不韋所編著的《呂氏春秋》是針對時弊而編寫的,是針對秦王政而寫的。它雖然吸收了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等的思想,但是主要是推崇儒家的思想。

“天下為公”是對孔子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描述,這樣的話現(xiàn)在說起來當然是很平常的了,但在“家天下”的時代,尤其是在奴隸時代,聽起來很有震撼力。既認“天下為公”,自然就是把天下的主體對象轉移到了人民身上,處理天下的事當然也就是處理人民的事,但天下事要選擇賢者來處理,所以說“君之所以立,出乎眾”。

為君必須是賢人,為了要代代都是賢人,那就只好采取禪讓的方式,原始社會的確也是這樣的。

但后來進入奴隸社會,進入“家天下”的時代,君位由子孫繼承了。讓子孫來繼承君位,那便不能保證代代都是賢人。

從理想上來說,自然是以恢復禪讓制為最好,但這不是那么輕易能辦到的,因而便有“君主無為”的說法出來。按照這種說法,成為賢君固然好,如不能成為賢君也不致于壞事。因此各家學派都有相似的主張,如儒家主張“恭己正南面”,“垂拱而治”;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就是法家也是同樣,只是主張用術(手腕)而已。

秦始皇是獨裁者,呂不韋宣傳“天下為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凡君之所以立,出乎眾也”、“堯舜賢者,皆以賢者為后,不肯與其子孫”、“廢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等,這些儒家的民主觀點對秦王政這樣的專制獨裁者來說,是在造反。

《呂氏春秋》說:“人主以好暴示能,以好唱自奮;人臣以不爭持位,心聽從取容;是君代有司為有司也?!边@些話,好像是在教訓秦始皇。秦始皇是講權術、講嚴刑峻法的專制獨裁者,要想讓他象襄王時那樣或自己初政時那樣“委國事于相國”,讓相國總攬大權,這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認為,宣傳“天下為公”的呂不韋這不是要造反嗎? 其實,呂不韋是權力斗爭的犧牲品。他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政治家,他輔佐秦莊襄王和秦王政,“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于民”,鞏固秦國內部的統(tǒng)治。伐韓、魏、趙、楚,滅二周,置三川郡、東郡、河內郡、太原郡、上黨郡,形成統(tǒng)一中國之勢。

秦王政在平息叛亂后,何嘗不想連呂不韋也一起除掉,但呂不韋集團在秦國執(zhí)政十年,在當時還具有相當?shù)膭萘?,很多人為他游說便可以證明這一點。

對于秦王政來說,他不是不想除掉呂不韋,而是鑒于呂不韋還有一定的勢力,時機還不成熟,絕不是因為呂不韋侍奉先王功勞大從而不忍心將其鏟除。

閱讀啟示

應該說秦人自古推崇法治,嬴政在其成長過程中,不斷受到法家思想的熏陶,尤其是在閱讀了韓非的著作之后,更堅定了他的信念。他的統(tǒng)治思想、治國之道與“仲父”呂不韋產生了很大的分歧,但剪除呂不韋勢力的時機還不成熟,需要一個漂亮的借口。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