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會很順理成章地討論,教育在多大程度上能促成一生的成功。諾獎得主們無疑是一個高學歷群體。在化學、醫(yī)學、物理學和經(jīng)濟學領域,超過90%的獲獎者擁有博士學位。相反,47%的文學獎得主及和平獎得主沒有學位。我們在這里談論的是不同的群體。在科學領域,接受過正規(guī)教育通常包括博士教育,是成為一個科學家的先決條件。
大多數(shù)諾獎得主在校期間都表現(xiàn)出色,但也不乏一些例外。約翰·戈登[28]15歲在伊頓公學就讀時,科學成績在250名學生中倒數(shù)第一,并被告知其科學抱負“很可笑”而且“是在浪費時間”。愛因斯坦讀書期間表現(xiàn)平平,15歲就輟學了。他第一次考大學時失敗,復讀一年才成功。愛因斯坦大學期間成績排名中等,他并沒有走上學術道路,而是加入了瑞典專利局。
[28] 約翰·戈登(John Gurdon):2012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溫斯頓·丘吉爾[29]很討厭上學的日子。
[29] 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Churchill):1953年文學獎得主。
近12年的讀書生涯……不僅是我一生最痛苦的時光,也是唯一一段既苦悶又煩惱的時光……這段日子讓人倍感不適,束手束腳,毫無意義而且單調乏味。相比之下,我寧愿去磚匠那里當個學徒,或者干個送信跑腿的差事,或者幫父親裝飾一家雜貨店的前窗。這樣的生活是真實的,自然的,而且能教給我很多東西;我肯定會比現(xiàn)在做得更好。
此外,很多諾獎得主表達了自己對母校的謝意。李·哈特維爾[30]曾說“如果不是一路走來遇到了很多重要的老師,恐怕我是沒有機會走上科研這條道路的”。馬克斯·佩魯茨[31]也曾說“是劍橋成就了我,我會永遠心存感激”。
[30] 李·哈特維爾(Lee Hartwell):2001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31] 馬克斯·佩魯茨(Max Perutz):1962年化學獎得主。
其中一位獲得了諾獎但錯失了博士學位的科學家是格特魯?shù)?middot;埃利恩[32]。她在亨特大學拿到了學士學位,在紐約大學獲得了碩士學位,后來在喬治·希欽斯的實驗室得到了一份工作,兩人共同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她還在布魯克林理工學院做兼讀博士,但學院覺得埃利恩應該全職來做博士研究,這意味著她要放棄實驗室的工作。她最終選擇放棄博士研究。在獲得諾獎之后,布魯克林理工學院授予了她榮譽博士學位。
[32] 格特魯?shù)?middot;埃利恩(Gertrude Elion):1988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諾貝爾基金會公布了一份諾獎得主獲獎時所屬大學的名單。獲獎人數(shù)最多的10所大學。詳見表2。
表2 1902—2014年盛產(chǎn)諾獎得主的大學名單
總的來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所有分校中共有62人獲得諾貝爾獎;巴黎高等師范學校共有25人摘得諾獎。截至2014年,紐約市立大學共有12位畢業(yè)生斬獲諾獎,是獲獎人數(shù)最多的公立學校。很多諾獎得主都表示,正是因為學校免除了學費,他們才有機會上大學。諾貝爾基金會的評選標準非常嚴格。劍橋大學是獲獎人數(shù)最多的高等學府,共有65人在畢業(yè)后獲得了諾獎。其中59位獲獎者曾在下設院系任職,有14位諾獎得主在大學里參與或開展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