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失去父親的孩子(1)

秘密:諾獎得主的布衣與光環(huán) 作者:【美】大衛(wèi)·普萊特


有一種傳統(tǒng)說法認為,成年時期獲得的成功是對童年時期某種缺乏的補償。喬治·沃爾德[21]曾特別談論過這個問題:

[21] 喬治·沃爾德(George Wald):1967年生理學或醫(yī)學獎得主。

我們真正想要的并不是諾貝爾獎,而是關愛。你認為一個人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就是因為缺乏關愛。一直以來,都極度渴望被關愛,所以最后就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一個安慰獎。

我們無從得知有多少諾獎得主從小在缺乏關愛的環(huán)境中長大。但的確有少數獲獎者是在沒有父親的家庭中長大的。米哈里·契克森米哈曾采訪過91位非常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物,其中包括幾位諾獎獲獎者。他發(fā)現(xiàn),在他的樣本中30%的男性在童年時期失去了父親或母親。

有兩位諾獎得主的母親拒絕跟他們的父親結婚:從前文我們得知,馬里奧·卡佩奇的母親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是1971年和平獎得主、德國政治家維利·勃蘭特的母親。至少有40位諾獎得主在11歲前失去了父親,這個數據是平均數據的兩倍。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22]還沒出生父親就去世了。貝爾塔·馮·蘇特納[23]和約翰·諾斯洛普[24]也是遺腹子。很多人推測說,正是因為父親的缺失或缺席激發(fā)他們獲得了這樣的成就。讓-保羅·薩特年幼時父親也去世了。薩特說,如果他還活著,“他肯定會毀了我。我很慶幸他年輕時就去世了”?;蛘呶覀円部梢哉f,這些獲獎者的成功是對他們母親能力和奉獻的贊頌。

[22] 亞歷山大·索爾仁尼琴(Aleksandr Solzhenitsyn):1970年文學獎得主。

[23] 貝爾塔·馮·蘇特納(Bertha von Suttner):1905年和平獎得主。

[24] 約翰·諾斯洛普(John Northrop):1946年化學獎得主。

很多研究者曾考察童年時期失去父母和成人精神病理學之間的關系。雖然有一些研究的確表明童年時期失去父親和成年時期的抑郁有關系,但大部分研究都無法證明這一點。在一項相關研究中,克里斯托弗·坦南特總結說,“如果把混雜變量納入考慮,長期的精神病性狀態(tài)是不存在的,或者說是可以忽略不計的”。W.R.伍德沃德曾經研究過科學天才和失去父親或母親之間的關系,但他并未發(fā)現(xiàn)任何意義顯著的數據結果。有趣的是,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在童年時失去了父親或母親,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哥白尼、牛頓、萊布尼茨、馮·洪堡和愛丁頓都失去了父親;帕斯卡、波義耳、惠更斯、卡文迪許、普瑞斯特里、拉瓦錫、凱爾文和麥克斯韋都失去了母親。

也許孩子和父親之間的關系所產生的影響要比父親是否缺失更重要。伯尼斯·伊杜生曾對40位科學家展開研究,并發(fā)現(xiàn)了“一個驚人的結果:這40位科學家之中有19人(47%)并不太了解自己的父親”。S.M.西爾弗曼的報道稱,這一系列研究清楚地表明了物理學家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對人際交往的恐懼和逃避,他們更喜歡物理定律的確定性和客觀性。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