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覺帶來的快樂
現(xiàn)在我們用哲學的眼光來審視味覺所帶來的快樂與痛苦。首先必須面對的是一個悲哀但普通的真理,即人體吃苦的能力遠超享樂。吃下酸、苦等刺激性物質(zhì)可以使人痛苦萬分,氫氰酸甚至能在人體感覺到痛苦之前就致人死命。
另一方面,令人愉快的感覺還是很有限的,盡管舌頭能輕易分辨出平淡無味和味道鮮美之間的差異,而味道鮮美與味道上佳之間的差別卻不會大。例如,干硬的牛肉平淡無味,一片小牛排味道鮮美,精心烹制的野雞才稱得上味道上佳。
味覺作為我們天生的諸多感覺之一,只要運用得當,能夠為我們帶來種種極樂享受:
(1)只要飲食有度就不會引起任何疲勞。
(2)味覺具有超越時間、年代和條件的普遍性。
(3)人類每天至少進餐一次,也可以重復兩次、三次而毫無不適。
(4)可以與我們其他的享樂方式并存,也可以彌補其他享樂方式的缺失。
(5)味覺感受到的印象既能持久又不依賴我們的意愿。
(6)最后,當人類吃東西時,能體驗到一種無以名狀的獨特幸福,它是發(fā)自我們內(nèi)心的感受。因此,僅僅通過“吃”便能撫平創(chuàng)傷、益壽延年。
這一主題我們將在“宴席之樂”一章中專門探討,內(nèi)容涉及從人類文明的早期直至現(xiàn)在的演化過程。
人類優(yōu)越論
從小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在所有動物當中,不管是地上爬的、水里游的還是天上飛的,人類的味覺是最完美的,不過這一觀念正面臨挑戰(zhàn)。蓋爾博士(DoctorGall)根據(jù)某種我所不了解的證據(jù),主張某些動物的味覺器官比人類更發(fā)達、更完美。這讓我們一時難以接受,略有異端邪說的味道。
作為萬物之靈長的人類盡享大自然的優(yōu)越,正因為如此,人需要擁有一個能夠享受所有美味的器官。
動物的低智商注定了其舌頭的粗糙不佳。魚的舌頭只不過是一塊可以活動的骨頭,鳥的舌頭主要由黏膜軟骨構成,四足動物的舌頭常常是粗糙或表面有鱗,做不了旋繞動作。人類的舌頭則全然不同,它結構精巧,表面有緊密的薄膜,注定具有不同凡響的功能。
再者,我發(fā)現(xiàn)人的舌頭可以進行三種不同的運動,即伸舌、旋轉(zhuǎn)、橫掃。第一種動作是舌尖從兩唇之間伸出;第二種動作是舌頭在上腭與下巴之間的空間里做圓圈運動;第三種動作是舌頭向上或向下彎曲,在牙齦與嘴唇之間做橫掃動作。這個動作可以清除卡在這個半環(huán)形區(qū)域里的食物。
動物的味覺各有局限,有些只吃蔬菜,有些只吃肉食,還有一些只吃谷物,總之沒有一種動物能對各種滋味形成一個全面的認識。人類則不同,只要能吃的東西他都吃,因此,他們必須擁有相應足夠的味覺能力。人類的味覺機能達到了少有的完美境界,為了說明這個事實,不妨看一看它是怎樣工作的。
無論是氣體還是液體的食物一旦入嘴,就會被照單全收。先是嘴唇切斷了食物的退路,然后牙齒撕咬并碾碎它,唾液浸泡它,舌頭攪拌它,吞咽產(chǎn)生的氣流使食物向咽部移動,之后舌頭豎起來幫助它向下滑,食物的香氣被嗅覺器官吸收,接著食物就往下運動到胃里,在胃里經(jīng)過徹底消化。整個過程中,沒有哪一個顆粒、哪一滴汁液或哪一粒原子能夠逃脫被徹底品味的命運。
正是這種完美的消化系統(tǒng)才完美地把人類打造成了自然界獨一無二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