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大躍進”年代(9)

毛澤東和他的秘書們 作者:葉永烈


胡喬木在寫作上是內(nèi)行,說了不少經(jīng)驗之談:

有些同志發(fā)愁社論寫得不生動,有些生動的事情一寫就不生動了,這是什么原因呢?怎樣才能寫得生動?

每篇文章都有它的結(jié)構(gòu),也就是形式。形式注意不要平淡。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平原最好,因為平原上莊稼容易生長,容易機械化。但是文章不要平原,畫家也怕畫平原。這地平線就不好處理,畫得太靠上了吧,天就顯得太小,不像樣子;畫得靠下些吧,天太大了,空蕩蕩的,只能畫人、鳥,很單調(diào)。地平線上,無非畫些莊稼、房舍、牛吃草,很難有多少變化。文章最大的弱點就是平鋪直敘。這樣的文章不生動,沒有吸引力。文章雖然是邏輯思維的表現(xiàn),也應(yīng)該生動。

要生動,就得有變化。怎樣變化呢?無非是說了正面,又去說反面;說了這一面,又去說那一面;用了肯定的語氣,又用懷疑的語氣。一篇文章,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句號,連一個問號和感嘆號也沒有,大概不會很好。說書的人喜歡賣關(guān)子,弄個懸案:欲知后來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就是為了讓聽的人發(fā)生興趣。

胡喬木用地平線比喻,又用海浪比喻:

“海里面的浪,遠看是平的,近看卻不平。因此海浪給詩人很大的靈感,因為它奔騰澎湃,象征著生命的激烈的沖擊。為什么海浪能引起詩人的靈感呢?就因為它有高有低。它卷得那么高,使你擔(dān)心它跌下來,不能不緊張地期待著它的變化。文章也應(yīng)該這樣,有變化,有波浪。文章沒有沖擊,只有句號,決不是好文章。句號是表示平穩(wěn)的,人說話如果老用這種平穩(wěn)的腔調(diào),就可以起安眠藥的作用,文章也是這樣。一篇社論如果從頭到尾都是句號,句號前面都是‘的’字:‘這些困難是應(yīng)該充分加以考慮的’‘這些傾向是必須克服的’‘我們認為錯誤是很明顯的’?!摹摹摹?,一篇社論共有十段,每段結(jié)尾都是‘的’字,這樣一個勁地‘的’下去,不是會叫人打瞌睡嗎?”

他天天“評報”,關(guān)心著《人民日報》的每一個標點。有人稱他是《人民日報》的“婆婆”。其實,他的一頭連著毛澤東、中共中央政治局,一頭連著《人民日報》,是個少不了、少不得的“婆婆”。

也正因為這樣,毛澤東要《人民日報》發(fā)表什么樣的文章、轉(zhuǎn)載什么樣的文章,總是通過胡喬木向《人民日報》轉(zhuǎn)告。

順便提一筆,1956年7月1日《人民日報》改出八大版時,那《致讀者》是胡喬木寫的。他在《致讀者》中闡述了《人民日報》的任務(wù)和八個版面安排以及改進方向。這表明他對《人民日報》的過問是那么的具體,是居于總編之上的“大總編”。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