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潤生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古墨鑒藏家,2012年是他世三十周年。五十年代,我閱讀他與葉恭綽等四人編輯的《四家藏墨圖錄》,甚為仰慕。后來,終在文物出版社與尹先生相識,因為我也喜歡古墨,同他交往三十年,深獲教益,現回憶二三事,以見其治學和為人。
尹潤生(1907—1982),北京人,號竹移主人,生于書香之家,工書,精鑒賞。夫人張穎昭是大畫家徐燕蓀的門生,擅畫工筆人物,她常因無佳墨作書作畫而感到苦惱,尹先生便常跑琉璃廠去收購古墨,結果由用而藏。
由于尹先生搜集古墨用功甚勤,日積月累,由粗到精,收藏了許多明清古墨珍品,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史料,對古墨的真?zhèn)?、年代、質量等鑒賞能力極高,對墨家史料和逸聞趣事也所知甚多,相繼發(fā)表了不少有關古墨方面的論文,如《方氏墨譜與程氏墨苑》、《漫談我國古代的制墨模具》等。尹先生對古墨研究既博又專,見解獨到,分析精辟,治學嚴謹。凡與他交往人都知道,他對學術問題一絲不茍,對人的提問,有問必答,言談直率。而對自己的失誤,則真誠坦率,敢于承認。對人要求嚴,對自己要求更嚴。
尹先生一生研究古墨,卻沒有到過古墨的故鄉(xiāng)安徽徽卅,他以此引為憾事。由于缺少實地調查,他在古墨研究中也有過失誤,他從第二手材料中,誤以為墨模為銅制的,在發(fā)表的論文和言談中一再引用此說。事實上銅制墨模難雕刻,不透氣,不吸濕,墨錠不易脫模,故以銅模制墨很不適宜。
我曾數次到徽州各墨廠和博物館調查,并向墨模老藝人請教和了解,都說未見過銅墨模,也沒有這種實物流傳。自古以來,墨模都是木制的,用的材料是徽州山區(qū)出產的古楠木。這種木材堅硬有韌勁,木質結構細膩,最適合作墨模用。我把這一情況向尹先生作了介紹,他立即承認了自己的失誤,并表示要寫文章更正。他說,像他這樣的人,說錯一句話,寫錯一篇文章,比一般人危害大,知錯必改,人家才會信任。
后來,我果然在1982年《書法叢刊》上看到尹先生撰寫的《漫談我國古代的制墨具》一文,文中對歷代墨模的發(fā)展、木模雕刻的藝術和刻工姓名等,都作了精密的考證。尹先生的這種知錯就改的治學精神難能可貴,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