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為國招收“義勇兵”

他們奠基西南聯(lián)大 作者:汪龍麟 張仕英


為中國文化招義勇兵——這是錢穆對自己傳道授業(yè)目的直言不諱的評價。

“今日之國運,吾儕從事學術(shù)教育工作者皆不得辭其咎”,看到中國民族文化受到西方物質(zhì)文明嚴重的沖擊,錢穆痛心疾首,發(fā)出了以天下為己任的感嘆。不管是授課,演講,著書,還是做事,他始終圍繞著“闡釋中國歷史文化精神和復興中華文化、重建儒學傳統(tǒng)”而展開。他的一生,無時無刻不為祖國和民族文化招收“義勇兵”。

1949年6月,因校舍遷移,錢穆來到了香港。在香港,失業(yè)失學的大陸青年在大街上隨處可見,錢穆決定興建一所學校,盡管他對這事沒有太大的把握。后來,在有人問及他創(chuàng)辦新亞的動機時,他直言到:我是從大陸過來的,并且又是從事教育專業(yè)的。我不忍心看著他們流離失所,就像不忍心看著自己的孩子沒人管一樣。我覺著,這條路應(yīng)該是自己可以選擇的一條正確之路。

可以說,錢穆的惻隱之心和中國傳統(tǒng)知識份子經(jīng)世救國的抱負讓他產(chǎn)生了興辦學校的決心,他的選擇,為我們的祖國培養(yǎng)了許多古文學和歷史的傳承人。1950年秋,新亞書院(今并于香港中文大學)在錢穆等人的努力之下建成了。在新亞的日子,是錢穆一生最艱苦、最忙碌的一段,但就是那段時間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很多的都是他為祖國招收的“義勇兵”。

回首錢穆的足跡,從北大到聯(lián)大,從大陸到香港,后來又來到了臺灣,流轉(zhuǎn)遷徙多個地方。但不管身在何處,他依然堅持自己的中國文化研究,并且始終以“中國文化的傳承,也就是在西方文化的強烈震蕩、沖擊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究竟何去何從的問題”作為自己的學問宗旨和終極關(guān)懷。

移居臺灣后,錢穆依然堅持講學,宣傳歷史文化、民族精神。一次,他在自家的素書樓給學生講課時,情到深處,非常激動地說:“其實我授課的目的并不是教學生,而是招義勇兵,為中國文化招魂,看看有沒有人自愿犧牲要為中國文化獻身!”他的為國愛國的精神,感動了當時在場的所有人。

直至暮年,錢穆也沒有忘記為祖國招收“義勇兵”。1986年,錢穆在素書樓贈送給學生一句話:“你是中國人,不要忘記了中國!”這堂課,是他92歲高齡的時候告別杏壇的最后一堂課。

回望錢穆一生的業(yè)績,季羨林曾這樣評價過他:“他(錢穆)以史學成名,但他的學問又不僅為史學所限,其治學出入經(jīng)史子集四部,可以說是集傳統(tǒng)國學于一身,是20世紀中國國學界少有的一位‘通儒’”。

1990年8月,這位“通儒”逝世于臺北,葬于太湖西山之俞家渡石皮山。他的逝世,有人稱之為“象征著傳統(tǒng)國學的終結(jié)”。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