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倚重元老到閑置元老(13)

天下得失 作者:汪朝光 王奇生 金以林


“四老”之中,吳稚暉最受蔣尊崇。蔣日記中,常見敬佩“稚老”之詞。 蔣在日記中“罵人”無數(shù),而吳氏大概是極少未被蔣罵過的人物。在南京政府初期,“關于政府的大計,事很少沒有和他商量過的,而他的主張往往占最后的勝利。” 但1931年以后,蔣主動征詢吳氏意見的機會也日見稀少。直至抗戰(zhàn)后期,這一局面才有所改觀,但已不復南京政府初期的情形。

張靜江與蔣的關系,原本非同恒泛。蔣日記中曾有過“厚如靜江,親如膺白”之評語。 據(jù)羅家倫稱,張氏意氣很盛,“對于蔣,有時候也會吵到拍案子地步的,蔣常避其鋒?!?時間長了,蔣亦漸感不耐。 1929年以后,蔣逐漸冷落了張。

戴季陶與蔣交誼深厚,但戴胡私交也不錯。1931年湯山事件發(fā)生后,戴受絕大刺激而趨于消極。據(jù)羅家倫說,胡漢民為反對蔣介石制定約法,致電陳濟棠,叫他公開反對,并準備軍事。陳將胡電給戴看,戴又將胡電內容轉告蔣。不料引出胡案來,戴甚感難堪。 從此蔣戴關系趨于疏離。王子壯日記中對此亦有說法:“戴先生為蔣先生至交,……戴胡私交亦密,因蔣胡之沖突,戴先生極難處,乃逃于佛,時以念經(jīng),減少煩悶,對胡事件雖告解決,二人間關系不免較疏?!?湯山事件以前,蔣政治上有何興革,常會征求戴的意見。 湯山事件以后,“二人除公事接洽外,無私人往還,戴先生謂只拜年之際,一談所見,是知過從之疏也?!?直到1944年以后,蔣戴關系才有所“回暖”。

應該說,1931年湯山事件,是引發(fā)一批黨內老同志與蔣疏離的重要契機。蔣介石日記稱:“黨中文人重于私情,忘卻公義,以余今日為對不起展堂,有傷友朋之情?!?戴季陶之所以感到難堪,亦是覺得自己的行為,違背了“友道信義”。如同1925年廖案時汪對胡、1926年中山艦事件時蔣對汪一樣,此次湯山事件蔣對胡的拘禁,再次被黨內文人以“有傷友朋之情”相責。尤其引發(fā)一批粵籍元老的強烈反彈,最終導致蔣介石第二次下野。

蔣下野后,總結自己失敗的原因說:

今次革命失敗,是由于余不能自主,始誤于老者,對俄、對左皆不能貫徹本人主張,一意遷就,以誤大局。再誤于本黨之歷史,允納胡漢民、孫科,一意遷就,乃至于不可收拾。而本人無干部,無組織,無情報,……乃致陷于內外夾攻之境,此皆無人之所致也。

蔣將失敗歸因于“不能自主”,而為“老者”所掣肘,又是“不能自主”之首因。蔣自思反共以后,“一任所謂元老先進之擺布,對于外交財政皆不能堅持主張,又不培養(yǎng)人才,而一意遷就昔日之朽污”,深以為悔。

另一方面,蔣認為自己“無干部、無組織、無情報”,也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鑒此,蔣乃刻意培植新生力量,成立“力行社”,正是這一計劃的重大舉措。蔣是軍人出身,雖憑藉黃埔建功立業(yè),但在黨內仍感無自己的核心干部和高效能組織。蔣將國民黨的組織大權托付給他最為信任的陳果夫與陳立夫兄弟,但在應付黨內反蔣派系的挑戰(zhàn)和黨外民眾運動的過程中,二陳主導下的黨機器顯得疲軟無力。 他時常在日記中流露出手下無人、求才不得的焦慮。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