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屢仆屢起(3)

天下得失 作者:汪朝光 王奇生 金以林


其二,在財力上經(jīng)過四年對中央政府的經(jīng)營,特別是在宋子文的幫助下,蔣介石能有效操控江浙財閥為己所有,而此時長江流域的財富遠遠超過了北伐時代珠江流域的經(jīng)濟實力。而在1927年第一次下野時,他剛剛打下東南沿海,武漢中央的權威尚在南京之上,自己未能有效控制江浙財閥。這是他與第二次下野時在財力上巨大反差。因此,與第一次下野時的無奈相比,第二次下野時的蔣介石要從容得多。

蔣介石的前兩次下野,都與國民黨內(nèi)的分裂有關。對此,學界的認識大體是一致的。對第三次下野,有學者歸因于美國對華援助不力;也有人認為是桂系逼宮;還有學者指出是“國民黨內(nèi)對中共的和、戰(zhàn)意見分歧所致”。 以上因素,可以說都不錯,但筆者認為其根本原因,還是在同中共的軍事對抗中連續(xù)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zhàn)役中的失利所致。特別是其五大主力的全部覆滅,對蔣是一個致命的打擊,這使失去了抗擊黨內(nèi)反對派的實力。

三大戰(zhàn)役前,被譽為“御林軍”的整編第74師是最先被殲滅的;遼沈戰(zhàn)役時新1軍、新6軍被全殲;淮海戰(zhàn)役后,第18軍在雙堆集被殲,第5軍在陳官屯全軍覆滅。這五支軍隊之所以成為國軍的王牌軍,不僅僅是因為它們有全部美械裝備,而是在抗日戰(zhàn)場上同日作戰(zhàn)贏得的英名,其作戰(zhàn)力之強是其他軍隊難以匹敵的。第5軍是國軍的第一支機械化部隊,新1軍、新6軍的前身很大一部分是出自第5軍。而18軍則是陳誠“土木系”的支柱。內(nèi)戰(zhàn)初期,18軍幾乎是蔣的救火隊,無論是對付解放軍劉伯承部的二野,還是陳毅的三野,勝多敗少,特別是胡璉時代的整11師。

淮海戰(zhàn)役初期,18軍歸屬白崇禧的華中剿總第12兵團。1948年11月初,為解救徐州之圍,蔣介石調(diào)黃維12兵團東進,白宗禧一個“不”字也不敢說,更談不上什么逼宮。但到這個月底,解放軍完成對黃維兵團的合圍,12月6日發(fā)動總攻。同日,杜聿明部(轄第5軍)突圍受阻。 白宗禧才有底氣抗拒蔣介石的命令。兩天后,蔣致電白“命其以最快方法將所轄第二軍調(diào)赴南京,增援守備兵力,但遭到拒絕。白氏并且進一步以其所擁有的兵力為后盾,要求蔣中正下野?!?21日,蔣介石在日記中無奈地寫道:“桂白在漢口留政府東下之運械船舶,其叛逆昭彰,又對第二軍東調(diào)始終阻止,亂臣叛將非可以誠感也?!?/p>

此時,盡管12兵團司令黃維、18軍軍長楊伯濤被俘,但蔣介石還寄希望于杜聿明部突圍,保住他最后一張王牌。直到1949年1月10日,第5軍的兩位老長官: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被俘,第2兵團司令邱清泉自殺。至此,蔣介石的五大主力全軍覆滅,蔣手中既沒有王牌同中共對抗,同時也沒有力量抗衡咄咄逼人桂系,他才真正開始考慮下野。就在第5軍被全殲的這一天,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

杜聿明部大半(今晨)似已被匪消滅,聞尚有三萬人自陳官莊西南突圍,未知能否安全出險,憂念無已。此為我黃河以南地區(qū)之主力,今已被殲,則兵力更形懸如。但已盡我心力,無可愧對我將士……今后下野可以無遺憾矣。前之所以不為桂系強逼下野者,惟此杜部待援,我責未盡耳。

由此可見,蔣介石第三次下野,核心因素還是自己主要依靠的軍事實力,特別是五大王牌軍全部覆滅。

此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伴隨著蔣介石在戰(zhàn)場上的失利,美國選擇了放棄蔣介石。對此,蔣介石痛恨地表示:“美國大使館幾乎為反華倒蔣之大本營,顯受其政府之意圖……兩年以來美國政府馬歇爾一貫倒蔣之政策此至更暴露無余,而其對我國侮辱亦至極點?!?特別是在他下野后總結(jié)教訓時曾痛苦地表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