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條嚴酷的真理,孫中山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深切領悟。“艱難頓挫”的遭際引起他們的思考。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昭示了新的經(jīng)驗。朱執(zhí)信還在1920年就翻譯了列寧頒布的蘇俄《赤勞動軍法規(guī)》,對“兵的改造”問題進行了探索,確信理想的武裝力量應是“有主義的兵”,因此要向兵士“輸入主義”以“逼到他自己覺悟”?!吨靾?zhí)信集》下集,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837頁。在國際無產(chǎn)階級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幫助下,孫中山終于認識到“沒有革命軍的奮斗……我們的革命,便沒有完全成功”。而“中國在這13年之中,沒有一種軍隊是革命軍”。只有“成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事業(yè)便可以成功”?!秾O中山選集》下卷,第917頁。在他看來,當前的國民革命必須具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孫中山選集》下卷,第953頁。
隨著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為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所取代,中國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北伐戰(zhàn)爭勢在必行,前階段革命運動的未竟之業(yè)將由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人民大眾承擔和完成。正是在這種意義上,無論對與時俱進的孫中山及其領導的中國國民黨來說,或是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chǎn)黨而言,建立革命武裝以推進國民革命,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務。這個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必須擺在議事日程的首要地位。因此,建立革命武裝就成為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重要內(nèi)容。
黃埔建軍,是國共兩黨通力合作的豐碩成果。
孫中山和革命民主派長期進行的武裝斗爭歷程——特別是后來陳炯明的叛變——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軟弱的資產(chǎn)階級不能也不可能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裝。因此,只有在國際無產(chǎn)階級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幫助下,孫中山才有可能改弦易轍,著手建立真正的革命武裝。黃埔建軍的過程幾乎同步于國共合作的形成和發(fā)展,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舉措。
黃埔建軍的醞釀,可以上溯到1921年末。其時,共產(chǎn)國際代表馬林到桂林會見了準備北伐的孫中山。在涉及廣泛內(nèi)容的會談中,馬林提出了“要有革命的武裝核心,要辦軍官學校”的建議《辛亥革命回憶錄》第1集,第576頁。。毫無疑問,馬林的意見給孫中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不久后會見蘇俄政府代表達林時,更為詳細地詢問了紅軍的規(guī)模、組織和政治教育等問題達林:《中國回憶錄》,第102~103頁。。1923年初,孫中山在上海同蘇聯(lián)代表越飛會談,建立革命武裝則是主要議題之一。這年8月,孫中山派遣“孫逸仙博士代表團”赴蘇考察了軍事及政治。
隨著國共合作和改組國民黨工作的開展,籌建革命武裝的課題被提上議事日程。在1924年召開的標志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孫中山下令籌辦軍校,指定了籌備委員,選擇了廣州東郊長洲島為校址。會后,籌備工作積極進行。僅僅用了3個多月的時間,一所新型的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建立起來。1924年5月,黃埔軍校開學。孫中山任軍??偫?,校部隸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蔣介石和廖仲愷分任校長和黨代表,下設教授部、教練部和政治部等。10月,增設校軍教導團隊(共兩團)。這種體制大體延續(xù)到1926年3月,其間沒有重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