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產階級共和國的建立,無疑是辛亥革命——具有比較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在封建專制主義長期君臨的古老的中國,締造共和乃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壯舉。盡管真正的共和制度的存在期極其短暫,備受“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統(tǒng)治”與“地主階級和大資產階級的專政”的踐踏、毀棄而徒具形式,導致孫中山不得不進行長達10年的捍衛(wèi)共和國的斗爭,但在中國社會擺脫中世紀狀態(tài)和趨于近代化的進程中確實起了重要的、積極的作用。
早在19世紀中葉,共和觀念就被傳入中國。社會變革的先驅者魏源贊揚美國的總統(tǒng)選舉和議會制,稱道聯(lián)邦憲法“可垂奕世而無弊”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州總序》,見《海國圖志》,壬寅百卷本。。這種肯定性的介紹,曾經發(fā)生過啟蒙的作用。農民戰(zhàn)爭雖然沖擊了封建暴政,提出了具有素樸平等因素的政治觀念,個別對西方較為了解的領袖——如太平天國的洪仁玕——還制定出在許多方面仿效歐美社會制度的政治方案,但卻始終未能突破君主制。維新派的一些代表人物則大聲疾呼過“申民權”,甚至表現(xiàn)了“沖決封建網羅”的激進精神,然而,他們的“當務之急”仍是實現(xiàn)君主立憲制度和伸張“紳權”。不過,這些帶有程度不同的民主主義因素的觀念、構想以及方案不能滿足歷史的需求。必須摧毀封建帝制,代之以共和制度。因為“……資產階級的共和制、議會和普選制,所有這一切,從全世界社會發(fā)展來看,是一大進步”。《列寧選集》第4卷,第38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孫中山承擔了這樁歷史性的任務,熔鑄了帶有共和制度要求的完整的民主革命綱領。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綱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比較先進和科學的方案,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由于獲得它的指導而進入正規(guī)階段。
從興中會的“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到同盟會的“建立民國”,孫中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堅持和發(fā)展了共和國方案。他踏上革命征程后即強調“人民自治為政治之極則,故于政治之精神,執(zhí)共和主義”。宮崎寅藏:《三十三年落花夢》,第63~65頁。在他看來,建立共和制度當為“今日革命之經綸”和“將來治國之大本”。同盟會的綱領對未來的共和國作了這樣的設計:“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國民政府,凡為國民皆平等以有參政權,大總統(tǒng)由國民公舉,議會以國民公舉之議員構成之,制定中華民國憲法,人人共守。”《孫中山全集》第1卷,第297頁。孫中山還批駁了保皇派散布的“斷不能實行共和制”的各種謬論,反復論證和闡明這種先進政治制度適合中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