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炒菜是很有名的,在眾人的期盼中,麻辣鮮香的辣子雞丁在白瓷碟里汪著鮮紅的辣油。潔白的冬筍炒魚片腴香鮮嫩、襯著深褐色的木耳顯得色澤鮮明。青蒜炒肉絲、蘆蒿炒臘肉是冬日里的時鮮菜,清淡中透著鮮香。有一道涼拌菠菜是母親最拿手的。從雪地里挖出來的菠菜青翠可人,帶著緋紅的細根,是冬日里難得的園蔬。將菜洗凈后,用開水燙過晾涼,擠干水分切細,拌上細鹽、白糖、少許醬油和味精,滴上幾滴鎮(zhèn)江香醋,最后加入當年新榨的小磨麻油一拌,撒上酥香的花生米和切得極細的五香豆干丁即成。要是再澆上一點新煉的豬油,那就是一道芳而不濡、清香馥郁、爽甜適口的精致涼菜了。記得這菠菜只要一上桌,總是被最先吃光。
母親的紅燒蹄髈是很令人興奮的,小火燉了幾個鐘頭的蹄髈紅潤油重,用大砂鍋盛著,上桌時還在小滾,是極燙的。要小心地扒開那層琥珀色軟爛的肉皮,才能下筷,那也是父親的心頭好。“三杯雞”是母親的拿手菜,我至今也未吃過比那更鮮美的了。要取當年母雞,最好是自家飼養(yǎng)、吃活食的三黃雞,約三斤左右的最宜紅燒。當把雞整治干凈、剁成大塊準備紅燒時,你就可以看到那是何等漂亮!粉色的雞皮下有一層鮮黃發(fā)亮的脂肪,玫瑰色的雞肉細致而有彈性,放在寶藍色的大瓷盤里,配上深黃的生姜和嫩綠的青蔥,簡直就是一幅美麗的古典靜物畫。先將雞塊用陳年花雕、老抽、姜蔥腌至入味,再瀝干汁液備用。用大熱油鍋將雞快速炸至緊縮,封住肉汁,使紅燒時不易松散以致鮮味流失。再將姜片、蔥段、蒜瓣下鍋煸炒出香味后,下雞塊、花雕酒一大杯、生抽、少許八角大料。大火燒開之后即用小火輕燜,此時加入冰糖屑一小杯。中途再翻炒一次,待湯汁見稠即可,訣竅是不可放水。燒好之后的雞塊紅潤凝脂、醇腴甘鮮。此菜我后來也曾試做過多次,但總不復母親當年的滋味。
母親和子女從四川初回南京
還有一樣“九轉(zhuǎn)大腸”,是令父親激賞的私房菜,這道菜的材料雖然粗賤,但燒制起來卻費功夫,母親輕易是不做的。先要向相熟的肉販預訂當天的新鮮豬大腸,且只要大腸頭,然后用蒜頭穿腸而過,反復幾次以除異味。隨后用面粉、鹽及花生油混合成糊搓洗至潔白,再泡在熱水里將大腸翻轉(zhuǎn)清洗無數(shù)遍,直到大腸不再黏手,清潔爽滑。用滾水汆燙后,再用流水漂洗至水清,瀝干切段備用。下鍋前用黃酒老抽撈勻,用滾油炸至收縮,再下醬油、黃酒、姜蔥、大料、桂皮、冰糖,用極小火慢燉,且中途不可加水。直到大腸煨至鮮紅透亮、味醇質(zhì)爛,如同一個個大紅棗般可愛。此刻吃起來,只覺得爛而不糜,肥而不膩,滿口異香,毫無臟氣。
砂鍋魚頭是年菜中的重頭戲,為的是要討個“年年有余”的吉利。那燉得極爛的魚頭肥大無比,靜臥在乳白色的湯汁中,湯上漂著綠色的青蔥和黃色的姜片,撒上胡椒粉,陣陣魚香撲鼻。那魚湯中的粉皮是精華,半透明的粉皮晶瑩剔透,腴滑鮮美。母親特地為孩子們做的是一道湯菜,名為“母雞下蛋”,這名雖然直白可笑,但卻朗朗上口。要用南京郊縣產(chǎn)的“九斤黃”母雞,雖然“九斤”不易得,但四五斤總是要有的。原汁燉上幾個鐘頭,等雞湯乳白泛黃,就將已剝殼的熟雞蛋十二個放入湯內(nèi)(雞蛋要大小均等并用小刀尖輕劃蛋白),再繼續(xù)小火煨兩個小時即成。此菜端上來時,那畫面是非常壯觀的,肉嫩膏腴的大肥雞四周圍著一圈雪白的大雞蛋,被乳黃色的雞汁浸著,肉香蛋酥,冒著陣陣熱氣。我們都是先搶蛋吃,因為這蛋吸足了雞汁,比雞更好吃。
直到此刻,母親才在一片喝彩聲中坐下來吃飯。父親也高興地親自為母親斟酒勸菜,直說:“辛苦了!辛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