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寅初在北大的苦澀舊事(7)

故國人民有所思 作者:陳徒手


1957年4月6日,中宣部部長陸定一在杭州做報告,數(shù)年來第一次在公眾場合表揚馬寅初:“你們浙江,有馬寅初、邵力子二位先生,他們主張節(jié)制生育。提出這個東西很好?,F(xiàn)在江蘇、浙江每平方公里有288人,比世界上人口最密的比利時高得多,它是170多人。所以江浙這地方提出這個問題完全可以理解,有道理。”陸定一在報告中還是有所批評,但批評力度真是弱化至極:“有的時候馬寅初他們偶爾有些話不大很科學,譬如說,假使人口增加了,將來就不能同人家和平共處,要打仗,侵略人家。這一點就有點馬爾薩斯,只有這一點點,很多是好的。應該有分析,哪一點對,哪一點不對。他們的意見基本上是好的,而且完全可以理解。”(見1957年4月6日《陸定一同志在杭州市的報告》)但是這種有限的“贊同”、“欣賞”只能是曇花一現(xiàn),轉眼到了1958年2月中央宣傳會議確定進行社會科學理論批判,黨內(nèi)高層已經(jīng)悄聲把馬寅初列入批判的預設目標。

1958年2月9日中央宣傳會議上,首先就確定三條近期任務:一是社會科學進行理論批判;二是所有知識分子都要分批下放;三是學校要搞勤工儉學。中宣部設想的理論批判規(guī)劃中,馬寅初已是榜上有名。1958年3月5日,市高校黨委召開各學校黨委書記會,由北大黨委書記陸平傳達中央書記處對科學院、高校“雙反”運動的指示:“在高校中只是搞三勤不夠,應當搞教學質(zhì)量,培養(yǎng)干部的質(zhì)量,學生不紅不專是最大的浪費。發(fā)動群眾辯論,出大字報揭發(fā),對大知識分子可一般開小型會,個別的可以開大會。”這就意味著中央已同意這樣兩個步驟,群眾可以出大字報揭發(fā),對個別大知識分子也可以開大會批判。

1958年3月28日中央政治局朱德、彭德懷、陳毅、聶榮臻、彭真、陸定一等人聽取北大、復旦、中國科學院工作匯報,就有中央領導強調(diào):“兩條道路斗爭問題不解決,知識分子不會向黨靠攏。”在4月6日召開全國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上,再次確定文化革命就是階級斗爭的主題,會議紀要提出:“教育和生產(chǎn)結合、教育服從于政治就有階級斗爭,會有‘算賬派’‘觀潮派’,革命革到資產(chǎn)階級思想根上,就要打垮資產(chǎn)階級的學術觀點。”(見1962年市委大學部整理《高等教育工作三年大事記》)至此,通過階級斗爭整肅知識分子隊伍的理論闡述和工作部署已經(jīng)完成。

北京市委由此開始布置相關“燒教授”的計劃,提出要“猛火攻,慢火燉”。雖然市委大學部副部長宋碩曾說:“有理有利有節(jié),不搞斗爭會,典型批判暫時不搞,大字報過多時要做個別工作,對年老有病的要保護。”(見1960年市委大學部《市委大學科學工作部1958年至1960年大事記》)但他在4月8日會上已經(jīng)改變聲調(diào),主題變得非常激揚:“發(fā)動群眾,靠大字報造成聲勢,要三揭三打,即揭思想、揭蓋子、揭矛盾,打破情面、打下架子、打下尾巴。”兇猛的運動開展之后,各高校都使勁加柴拱火,使局面很快失控。陸平把校內(nèi)局勢說得很嚴重:“北大青年學生中大多數(shù)是走粉紅色道路,老教師中白專是多數(shù)。”他獨創(chuàng)性地開辦所謂北大“西瓜田”,讓當事人認領,從個人的“西瓜”中抽出觀點問題,結合人物進行辯論。清華大學大力推薦與名教授章名濤“決戰(zhàn)”的經(jīng)驗,動員一大批師生揭露章與黨不正常的關系、教育與科學的路線問題,迫使章在講“序論”課上先做了四十五分鐘的檢討。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