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譚鑫培 (9)

中國戲劇大師回憶錄 作者:梅蘭芳 馬連良 程硯秋


以上不過是略列一二,總結來說,他唱腔方面除了主要吸收上述三大宗派之長外(內中以余三勝最多),其他前輩,凡有一二長處,他都兼收并蓄。徹底地講,他的師承,并不死學一人,凡是比他好的,都是他的老師。另一特點,是他學古而不泥古,他所學別人,并非死學一舉一動或一腔一調,而是在自己已有基礎上,采取別人所長,甚至一出戲里融會幾家的長處,再加以洗練功夫,即格調迥異,而成自己面目,迄今不衰的譚派之形成,其理在此,所以有人認為,集眾家之特長,成一人之絕藝,自有皮簧以來,譚氏一人而已。

講究音韻,演為新聲

上節(jié)所講是泛指他的師承而言,現在專對唱的方面,作一扼要的說明。

關于唱腔,首重字音,所謂音為樂本,樂以韻勝,舉凡發(fā)聲與收韻,全屬吐字關系。字音正確,因之而所生之腔,亦必圓順而受聽,如果音聲不解,韻理不明。上焉者人云亦云,唯知盲從,下焉者則別字偽音,不一而足,求其韻諧而律準,真戛戛乎難哉。

京戲字音,一本中州,蓋中州為九州之中央,亦為全國之中,函夏正聲,波及之區(qū)域甚廣,計有湘、鄂、云、貴、陜、甘、桂、皖、汴、蜀等地。(按京戲雖亦屬地方劇種,但以字音為上述如許區(qū)域,皆能聽懂,猶如我們平時說話之國語,幾普及全國,故京戲亦有國劇之稱。)至中州音之有韻書,至元朝才有周德清之“中原音韻”。明朝又有范善溱之“中州全韻”,宋濂之“洪武正韻”;但此三書,體例如一般韻書,僅便檢字,而無說明。至清乾隆時太倉沈苑賓(乘磨)所著“韻學驪珠”,以范之中州全韻為底本,參以中原音韻及洪武正韻,分平上去三聲為二十一韻,入聲為八韻,每韻又分七音之所屬,于是音韻學上之陰陽清濁,出字收音等要旨全備,不但南詞北曲,咸能適用,亦可為皮簧劇正音之一助。

本文非專論音韻,無法逐一詳論,茲擇其在唱念上必具之要點,簡述如下:

1.五音

宮、商、角、徵、羽為五音?!皩m”為喉音,“商”為舌音,“角”為牙音,“徵”為齒音,“羽”為唇音。另外還有“變宮”、“變徵”,統稱為五音二變。這喉舌牙齒唇五部發(fā)音器官,如果能確切掌握,那么字的聲母就能真切而清晰,所以這是發(fā)聲之初先要講究到的。

2.四呼

四呼就是開口呼,齊齒呼,撮口呼以及合口呼,簡稱為開、齊、撮、合。這四呼是指發(fā)音時,到歸韻前,口腔保持的狀態(tài),如果口腔運用得法,每字發(fā)音才能準確地送入人耳。

3.歸韻

上面五音四呼,是有關每字聲發(fā)之初以及中間延伸過程,亦即每字的字頭與字腹部分,所謂歸韻,就是收音,也就是字尾部分,收音妥善,字的交待才算清楚。

4.尖團

尖是徵音,團是商角羽音。唱戲尖團字是最初步要弄清楚的,例如“張三上山,李四辦事”,“寶劍令箭”等,內中“三”“四”“箭”是尖字,“山”“事”“劍”三個團字,如果不明尖團,就糾纏不清,聽的人亦就不知所云了。關于這點,南方人較為困難,北方人因為語言習慣的關系,大都能隨口念出而沒有錯誤的。

5.分別四聲

漢字早在漢魏時已有平、上、去、入四聲之說,四聲之中除“平聲”外上去入三聲都為“仄聲”,那就是應用在詩詞上的所謂平仄系別了。元周德清的“中原音韻”是北曲系統,北音無入聲,所以把入聲字,配隸到平上去三聲之中,但又把平聲分為陰平陽平,就成為陰平、陽平、上、去,就是現在通常簡稱為陰陽四聲。陰陽四聲,就是字的音階之高低,升降等的狀態(tài),明了了四聲以后,單字的發(fā)音即能準確無訛,連字成句后,亦有所依據,而對音階之高低,升降自能處理適當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