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四海一人譚鑫培 (3)

中國戲劇大師回憶錄 作者:梅蘭芳 馬連良 程硯秋


梅巧玲就是伶王梅蘭芳的祖父,后掌四喜班多年,徒弟極多,余叔巖的父親余紫云就是他的徒弟。

時小福就是名須生時慧寶的父親,為當時青衣翹楚,后來王瑤卿、梅蘭芳都宗之。

春臺班的:

胡喜祿,出敬義堂董秀蓉門下,在同光年間,青衣最能叫座,據說“五花洞”里旦角唱的“十三咳”就是他發(fā)明的,又演員自備行頭,也是由他開始。

俞菊生,名潤仙,外號毛包(是指脾氣暴躁),是武生兼演武凈的好角,后來有好多武凈的戲,歸由武生應行,就是由他興起來的,后來大名鼎鼎的武生楊小樓與尚和玉就是他的徒弟。

現在言歸正傳,譚鑫培一直到光緒六年還是在“三慶”搭班,不過那時掌班人程長庚已故,由楊月樓(楊小樓的父親)接掌三慶,其他名角與光緒初年大致相同,不過添了旦角余紫云,孫彩珠,小生改了王楞仙。這段期間,鑫培都是以“小叫天”藝名,擔任當家武生,與“春臺班”的武生俞菊生分庭抗禮,可見他武戲的高超了;但是他當時演過些什么戲碼,因為那時還不行有戲單,所以沒有資料留存稽考;不過據光緒二年至六年刊行的“都門紀略”所載名角,他的拿手戲有:“大神卅擂”的王永,“金錢豹”的猴子,“攻潼關”的二郎,“黃鶴樓”的趙云等。他在三慶時,雖專唱武生,但在末期,嗓音恢復,亦漸漸改唱老生,并可與當家老生楊月樓一爭短長。

四喜改組,脫穎而出

名旦梅巧玲(梅蘭芳祖父),據傳他曾助舉子方子觀入京應試,贈銀焚券,激其上進,故有義伶之稱。他久任“四喜班”班主,光緒六年,咸豐朝孝貞皇后(世稱東太后)暴崩,他那時剛剛發(fā)出全班上期包銀,即逢國服而禁止演戲,于是一急而病,竟至不起。當時在京戲班都有一段艱難時期,“四喜”方面后來先由其徒余紫云接掌班主,因無法維持,由時小福繼之亦無起色。直到光緒八年由內務府堂郎中(堂郎中是內務府管理戲班戲院的官名)瑞圖接辦,并邀名須生孫菊仙與譚鑫培二人懸掛雙頭牌,合作或輪唱大軸:一時大受觀眾歡迎,四喜班才站住了腳,而譚鑫培亦從此聲譽鵲起,直上青云了。

孫菊仙享名早于鑫培(鑫培在三慶演武生時,孫菊仙已為“嵩祝成班”頭牌須生),此處有介紹一下的必要。他單名濂,又名學年,號寶臣,外號又叫“孫一啰”。天津人,他是個武秀才出身,年輕時是陳國瑞的部下,曾因作戰(zhàn)而受傷兩次,后來在兩廣總督英西林軍營做到三品銜的候補都司,并被保為游擊記名,三十歲時才由票友而下海。他初學余三勝,后又學程長庚,同時兼有張二奎的韻味,能戲有“教子”、“寄子”、“逍遙津”、“珠砂痣”、“斬黃袍”等。他唱腔的特點是咬字有力,如斬釘截鐵,轉折雖不多但亦動聽,每至句尾,傾喉一放,如雷聲震耳,嗡嗡不絕,故有“一噦”之稱。那時前期的老生三大賢如程長庚卒于光緒六年,張二奎和余三勝更先于程去世,所以孫菊仙是當時碩果僅存的老生大王了。

“四喜”班向以旦角最多最好著稱,雖然旦行祭酒梅巧玲去世,但當時同班的還有青衣之王時小福(單名慶,字琴,先從徐蘭芳習青衣,旋入名旦鄭秀蘭之“春馥堂科班”習昆旦,為名須生時慧寶之父),小福青衣唱工當時獨步,梅蘭芳的開蒙老師吳菱仙就是時小福所辦之“綺春堂”科班之弟子,故梅蘭芳之唱,實脫胎于小福?;ㄉ乐跤嘧显?,是景穌堂梅巧玲弟子,余叔巖的父親,兼擅青衣、花旦,實為后來王瑤卿、梅蘭芳以花衫號召之先驅。刀馬與花旦之王楊朵仙,名桂云,是去世不久的名須生楊寶森的祖父,馬思遠一劇,由南鑼而改為皮簧,就是由他開始,在供奉內廷時亦是吃香人物之一。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