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些都是意料之中的事,讓所有人都驚異的還不只這些,真正讓所有人瞠目結(jié)舌的,是接下來一個叫李奇的家仆的供詞。李奇交代說,自己曾受主子的差遺,先后向總督衙門送了總共五十萬兩銀子。而李奇口中的總督就是指兩江總督噶禮。于是在場的人無不面面相覷,噶禮本人也是暴跳如雷,大罵堂下的李奇純屬誣陷,并命人掐住李奇的脖子,堵住他的嘴。
但如此一來,也讓在場的張伯行警覺起來,如前文所述,張伯行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廉潔奉公,聽了李奇的供詞,他決心繼續(xù)徹查下去,但被“誣告”的噶禮遮遮掩掩,想盡快了結(jié)此案。于是,這個案子瞬間轉(zhuǎn)變成噶禮和張伯行的口舌戰(zhàn)。
案子審到這步田地,已經(jīng)沒法兒再繼續(xù)審下去了。張鵬翮原本也是清正嚴(yán)明之人,他此時也知道這個案子是個案中案,但是他此時一改往常,變成了“和事佬”。因為他知道噶禮是什么人,那是皇帝身邊的寵臣和紅人,噶禮的母親還是康熙皇帝的奶媽,因此噶禮之前犯了諸多貪贓不法之事,康熙都沒有嚴(yán)肅懲治,可見噶禮這個人是輕易觸碰不得的。因此,張鵬翮不停地給張伯行使眼色,讓他趕緊作罷,不要得罪噶禮。
但張伯行的眼里可是容不進沙子的,他立刻草擬了一份奏折,上呈康熙皇帝,稱噶禮涉嫌收受賄賂五十萬兩白銀,并阻撓案件的繼續(xù)審理,希望皇上能法不容情,將噶禮嚴(yán)肅處理。
噶禮一看,也跟著上了一道奏折,他要彈劾的是張伯行。不過,噶禮并沒有對案件審理過程做過多表述,也沒有為自己辯白,而是給張伯行列出了七條大罪,諸如私刻圖書、誹謗朝政等。噶禮是想以此混淆視聽,轉(zhuǎn)移康熙皇帝的注意力。
事件發(fā)展到此,一場科考舞弊案已然演化成一件貪腐大案,張伯行和噶禮相互彈劾,也成為康熙朝后期的一件重大政治事件。然而,這件看似清晰的案件,卻讓康熙皇帝左右為難起來,因為噶禮給張伯行所列的罪狀,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屬實,并非誣告。這樣一來,張伯行反而因此陷入了困境。
而張鵬翮這位欽差大臣呢,不僅沒有秉公辦案,還站到了噶禮一邊,于是事態(tài)開始朝著不利于張伯行的方向發(fā)展。但就在此時,一個關(guān)鍵人物突然站了出來,此人就是噶禮的母親,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奶媽。這位奶媽說,噶禮貪腐的事兒自己早就知道了,噶禮多年來一直貪贓不法,張伯行所奏全部屬實。
康熙聽了奶媽的諫言,頓時百感交集,他這才清醒過來,事件的重點應(yīng)該是噶禮才對。連噶禮的母親都無法容忍噶禮,可見噶禮已經(jīng)貪婪到了什么地步。康熙立刻將噶禮革職,并將張伯行官復(fù)原職,并且還盛贊了張伯行。對于涉案的幾位考官,全部處以死刑。
但最終,康熙還是對噶禮網(wǎng)開一面,僅僅革了他的職,并沒有和其他涉案官員一樣治罪,可見,康熙皇帝后期的施政是多么寬仁。
然而,噶禮不僅沒有洗心革面、改過自新,還始終懷恨在心,認(rèn)為是自己的母親害了自己,后來,噶禮決定毒害自己的母親,但最終陰謀敗露,康熙也徹底寒透了心,不再給噶禮留任何機會,賜噶禮白綾自縊。
到此,這個案件才算全部結(jié)束。通過這件大案,我們能看出康熙中后期存在的三點問題:
首先,此案涉案官員甚多,官員之間相互包庇遮掩,可見此時的腐敗已經(jīng)盤根錯節(jié),而且根深蒂固。如果不是遇上張伯行這樣的清官,此案極有可能會不了了之。
其次,面對噶禮的一次次貪贓枉法,康熙都選擇不斷袒護和容忍,由此可見,康熙對吏治的寬仁之心已經(jīng)極其泛濫。
最后,我們應(yīng)看到這件貪腐案居然發(fā)生在考場。要知道,在中國封建社會,最公平的地方也就是科舉考場了,如果這里都出現(xiàn)了重大的舞弊行為,可見這個國家的各項政治制度已經(jīng)腐朽成什么樣了。
噶禮的貪腐大案僅僅是康熙中后期吏治腐敗的一個縮影??滴踔泻笃诘拇笄逋醭?,看似波瀾不驚,但是在平靜的水面之下,早已暗流涌動,而這一切全都掩藏在康乾盛世的華麗外衣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