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位從事中國現代歷史研究的學者而言,如何對毛澤東與中國革命這一論題進行歷史敘事和闡釋評價無疑是極為困難的。它之所以富于挑戰(zhàn)性,部分是因為這本是一個充滿著政治色彩和個人情感傾向的話題;部分是因為這么一個原因:毛澤東與革命的關系意味著什么,在他那個時代和我們這個時代之間有著極大的差異。從迥然各異的目的與期許中,去理順當代經濟、文化、政治需求,即便是以最為接近歷史故事(historical moment)的方式,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我們應如何對我們所研究的歷史故事保持忠誠,即便是在當下回應公眾的質疑,或是與之談及歷史的時候?我們的確需要密切關注我們的現在,然而這是否已足夠替代當下對那些歷史故事的關注· 我深信絕非如此。
在中國人的眼里,我的這項研究工作或許有著更多的一層困難: 畢竟我不是一個中國人,也不在中國長大。不過事實上,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就第一次來到中國,那時正值毛澤東剛剛去世不久。當時,為了一系列不同的政治構想,抓住一種不同于既往的全球化歷史契機,毛澤東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毛澤東思想(Mao Zedong Thought)正被重新評價和定位。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在長沙生活了一年多,那時我已經可以說一點中文。在那充滿變化的年代里,我從我的朋友、學生,還有一度與我座談過的人士當中,獲悉了他們在毛澤東時代的遭遇以及他們對那個時代所做出的評價。當我于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直至21世紀初,在中國度過更多的歲月之后,我親眼見證了中國在意識形態(tài)、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等領域內所發(fā)生的巨大轉型。而這對于正確地記錄這段歷史日益構成了挑戰(zhàn)。
我對毛澤東與中國革命的記述的這項工作,絕非以觀察或實驗為依據。我沒有去尋找那些對于頗有爭議的論題富有真知灼見的新資料,也無意去做此類的發(fā)現。相反地,我把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融入歷史背景的語境闡釋(interpretive contextualization)的領域當中。我認為,只有將毛澤東放置在20世紀世界的全球背景之下,也就是讓他置身于社會主義、(反)殖民主義、(反)帝國主義、抵制資本主義、冷戰(zhàn)和激進的第三世界主義等風起云涌的全球浪潮之中,才有可能重新正確評價毛澤東。20世紀,不僅中國在世界上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毛澤東也在其間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毛澤東是個地道的中國人,但同時也是一位馬克思主義者,一位終生不渝的革命家??v觀世界歷史,20世紀是一個革命的世紀,而這對于中國以及馬克思主義而言,都至關重要。不論好壞,作為對于這個革命世紀的回應,毛澤東投身其間,并有助于那個時代的世界格局的形成;而與此同時,與之相呼應的是,那時的世界也與中國發(fā)生聯系,反過來也影響到了中國。我衷心希望在本書中,我能對此呈現出一個動態(tài)的、辯證的敘述。